Page 101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11期
P. 101
水量科学调度。我国形成了兴水利除水患的水利工程体系,这些工程体系具有很强的水调节能
力,改变着河流、湖泊等水系的水文过程。水利工程调度目标任务从防洪、灌溉、发电等单目标向
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以及航运安全、供电安全等多目标综合调度转变。同时,随着
大型水工程的不断建设和投运,水工程调度的范围和拓扑关系复杂度不断加大,除需要考虑边界条
件变化带来的调度模型适用性问题外,还要考虑各调度目标间存在的需求相互耦合、相互制约的复
杂关联,这就迫切要求调度工程能够统筹各方面的需求,缓解矛盾中各方的竞争协同关系 [27-28] 。
业务高效管理。围绕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中的“三定”职责开展的日常管理工作,如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水利设施、水域及其岸线的管理、保护与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水土保持,农村水利,水库移民管理等业务。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水资源合理利用、优化
配置和节约保护。坚持节水优先,从增加供给转向更加重视需求管理,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和提高用
水效率。坚持保护优先,加强水资源、水域和水利工程的管理保护,维护河湖健康美丽。坚持统筹
兼顾,保障合理用水需求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应急快速处置。做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是履行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29] 。
水利工作涉及到的突发公共事件包括水旱灾害、水污染事件、水利工程建设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
水事纠纷、群体上访、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等。为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水利部制定了一系列规
章制度和应急预案,如应对水旱灾害编制了《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应对水污染事件出台了《重大
水污染事件报告暂行办法》(水资源[2000]251 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重大水污染事件报告工作的通
知》(办资源[2005]235 号),应对水利工程建设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印发了《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暂
行规定》(水利部令第 9 号)、《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 26 号)、《水利工程建设
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水建管[2006]202)等。
公众主动服务。借助互联网平台提供在线公共服务,创新在线公共服务管理,提升在线公共服
务质量,已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重点之一。当今政府转型的方向即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以人民
为本,为人民服务,为公众服务。目前通过水利行业政府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政府信息,还提供
了行政审批受理窗口实现行政审批事项流程网上办理。面向社会公众发布实时水雨情、热点水情、
重点江河湖库等信息,以及国家、流域、省、市、县水情预警信息服务。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领域
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各地利用已建成的水博物馆、水文化馆、水科普馆、水主题公园,
以及节水、水土保持、防洪教育基地等,面向社会公众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水情教育活动。
5 时空维度:监控环节与决策过程
5.1 监控环节 智慧水利的建设目标是要将适量适质的水适时送到适当的地方,需要对整个水循环
过程进行管控,使水循环系统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水循环的干预,原有由单
一的受自然主导的循环过程转变成受自然和社会共同影响、共同作用的新的水循环系统,这种水循
环系统称为流域“天然-人工”或“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系统 [30] 。
[31]
自然水循环环节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简称“四水” 。在水循环过程中,大
气降水是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年复一年不断得到补充的源泉。大气水分通过凝结能作用,变为
液态水或固态水,降水到达地表后,转化为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而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
又通过蒸发回到了大气,成为大气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
区域之间也不断产生水量交换。实际上,任何一个区域的“四水”转化关系,既受气候、地形、地
貌、土壤、植被、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
响而改变。
社会水循环环节包括供(取)水、用(耗)水、排水(处理)与回用 [32] 。供(取)水系统是社会水循环
的始端和将自然水循环引入到社会经济系统;用(耗)水是社会水循环的核心,是社会经济系统获取
水的各种价值及使水资源价值流不断耗散的一整套流程;污水处理与回用是伴随社会经济系统水循
— 13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