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2022年第53卷第2期
P. 101

损伤







                                                                                    S/m
                           图 3  混凝土拉伸塑性-损伤关系曲线                          图 4  黏结滑移量-损伤关系曲线
                                        表 2  三峡水电站钢衬钢筋混凝土管道材料力学参数

                                      弹性模量/MPa            泊松比             抗压强度/MPa         抗拉强度/MPa
                      管道混凝土              28500             0.17              20.2              1.78
                      坝体混凝土              24000             0.17              14.6              1.00
                        钢衬               198000            0.17              350 1)           350 1)
                        钢筋               205000            0.30              375 1)           375 1)
                        垫层                0.4              0.30
                 注:1)为钢材的屈服强度。
               ϕ 36@200 mm(RB3)的钢筋;混凝土和钢材材料参数由试验确定,具体见表 2。模型中埋入式钢筋采
               用 ABAQUS 中 Truss 单元模拟,分离式模型钢筋采用 Solid 单元模拟,混凝土选用 CDP 模型,根据
                                                 [24]
               GB50010-20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中规定确定的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和损伤曲线如图 3 所示。钢
               筋与混凝土之间又分共节点和黏结滑移两种情况,黏结单元采用 1 mm 厚的薄层 Cohesive 单元模拟,
                                                                   [24]
               黏结滑移本构采用 GB 50010-20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中规定的本构关系,黏结损伤采用式(2)
               计算,得到的黏结滑移量-损伤关系曲线如图 4 所示。














                      (a) 埋入式             (b) 共节点             (c) 黏结滑移           (d) 模型试验
                                                   图 5  各方案管道损伤分布
               3.2  起裂荷载和裂缝扩展规律              管道混凝土在内水压力作用下,主要承受环向拉应力,当损伤值达
               到 0.5 ~ 0.8 时产生宏观裂缝,图 5 为各方案裂缝的分布情况(管道最终损伤带分布)。由图 5 分析可
               知,各方案的损伤发展规律基本类似,当内水压力达到 0.60 ~ 0.75 MPa 时,管道均首先在腰部外侧
               开裂,随后顶部区域开裂,随着内水压力增加最终形成环向分布的裂缝,图中标注 L 的角标数字为
               裂缝出现的顺序。A、B 和 C1 方案的裂缝条数分别为 22、20 和 20 条,与模型试验裂缝条数 20 条基本
               一致。且各方案下管道上半部损伤带多而密,下半部少而疏,与模型试验分布情况也非常相似。方
               案 C 考虑了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滑移以后,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相互作用小于方案 A、B,混凝土
               传递给钢筋的应力减少,承担的内水压力较大,因此起裂荷载较早一些,管道上半周裂缝条数大于
               共节点和埋入式模型,因此平均裂缝间距较小,管道上半部分的裂缝位置与模型试验的更为接近。
               3.3  结构变形分析        为方便描述各层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滑移环向分布情况,本文从管底位置
               开始,在钢衬和各层钢筋表面沿逆时针方向分别定义了环向路径,并将计算的黏结滑移值,映射到

                                                                                               — 223  —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