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2022年第53卷第2期
P. 128
4 结论与讨论
流域生态水文分区不仅能为区域资源开发、灾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也能为流域生态水文系统
科学调控提供基础。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流域而言,既满足管理需求,也能综合水文-土壤-气
候-生态系统全要素的生态水文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分区,显得尤为重要 [6,26] 。本文以大渡河流域为
研究区,生态-水文互馈为基础,构建基于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生态因子和人类活动等 4 要素共 12
个指标的综合评价分区指标体系,以小流域作为划分单元,划定少水生态区、平水生态区及丰水生
态区 3 种类型区,通过与土地利用和不同保护区叠加分析,为流域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调控提供科学
依据。
(1)大渡河流域面积约 6.7 万 km ,其中草地、乔木林地及灌木林地面积分别约 2.05 万、2.43 万及
2
1.35 万 km ,3 种类型面积占比接近 90%,为流域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基于 DEM 与 SWAT 模型提取
2
384 个小流域,平均面积约 170.26 km ;(2)流域自然保护区面积约 0.82 万 km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
2
2
2.71 万 km 。主要为高寒草原水源涵养,大雪山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以及锦屏山水源涵养-水土
2
保持,若尔盖湿地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邛崃山生物多样性维护,凉山-相岭生物多样性维护-
水土保持区;(3)少水生态区面积 22 556.25 km ,占比 34.05%,集中分布在高山高寒草原区域,以及
2
部分高山稀疏植被及裸地覆盖区域,为流域上游的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区;平水生态区面积约 27
131.27 km ,占比 40.96%,集中分布在高覆盖草地、灌丛区域,为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区;丰
2
水生态区面积约 16 551.35 km ,占比 24.99%,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区域的湿地以及低海拔的针阔混交
2
林、阔叶林、灌丛覆盖区域,为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水土保持区域。生态水文分区与土地利用格局、
自然保护区及生态保护红线分布格局有较好的契合度。
[6]
生态-水文互馈机制是生态水文学关注的重点,也是难点 ,地理-生态过程研究 [24-25] 和以地貌为
基础的综合交叉研究体系 [38-40] ,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为生态水文分区评价指标体系的
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通过构建水文-土壤-气候-生态系统全链条下的生态水文分区评价综合指
标体系,通过栅格加权叠置方法,初步划定地形急变流域生态水文分区,为小尺度流域生态水文分
区的划定提供一种思路,对大尺度水文分区也是一种方法补充,但尺度间转换有待后续深入研究。
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流域地形坡度、起伏变化大,水资源相对充沛,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区,不仅对维持区域水循环以及下游地区的水平衡有着重要支撑作用,同时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
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地形急变流域生态水文分区研究不仅能对深入统筹区域发展、水资源利用和生
态保护的关系提供参考,同时,通过生态水文分区与自然保护区及生态保护红线的综合分析,可助
力新时期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后续将进一步加强地形急变流域
生态-水文过程与山地灾害互馈机制及灾害风险调控方面的系统性研究。
参 考 文 献:
[ 1 ] 尹民,杨志峰,崔保山 . 中国河流生态水文分区初探[J]. 环境科学学报,2005,25(4):423-428 .
[ 2 ] 杨爱民,唐克旺,王浩,等 . 中国生态水文分区[J]. 水利学报,2008,39(3):332-338 .
[ 3 ] 蔡 燕 ,鱼 京 善 ,王 会 肖 ,等 . 黄 河 流 域 生 态 水 文 分 区 及 优 先 保 护 级 别[J]. 生 态 学 报 ,2010,30(15):
4213-4220 .
[ 4 ] 程国栋,肖洪浪,傅伯杰,等 .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2014,29(4):
431-437 .
[ 5 ] 林蔚,徐建刚,杨帆 . 汀江上游流域生态水文分区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5):227-232 .
[ 6 ] 夏军,张永勇,穆兴民,等 . 中国生态水文学发展趋势与重点方向[J]. 地理学报,2020,75(3):445-457 .
[ 7 ] 瞿 书 锐 . 国 外 河 流 生 态 分 类 对 我 国 河 流 水 环 境 生 态 功 能 分 区 的 启 示[J]. 环 境 节 约 与 环 保 ,2016(6):
— 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