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2022年第53卷第2期
P. 22

[48-49]
               体 CH 来源问题,目前仍有一定争议(即“甲烷悖论”)                        。多数观点认为水库或湖泊近岸浅水厌氧区
                    4
               域持续产生 CH 并扩散,是维持表层水体有氧环境下 CH 持续向大气释放的重要来源                                   [49] 。
                            4                                     4
                   另一方面,水库泥沙淤积是水库形成“碳汇”的重要驱动力。碳(C)在水中的赋存形态,除溶存于
               水中的 CO 、CH 之外,还包括了溶解性无机碳(DIC)、溶解性有机碳(DOC)、颗粒态有机碳(POC)
                        2     4
               等。伴随复杂的生物化学转化过程,相当大一部分 OC 随着水库泥沙淤积过程逐步沉降于库底形成碳
               沉积或埋藏。全球范围内湖泊与水库 OC年埋藏速率约为 0.15 Pg(C)·a (范围约为 0.06~0.25 Pg(C)·a ),
                                                                            -1
                                                                                                       -1
               其中约 40%的 OC 埋藏于水库中          [50] 。以三峡水库为例,按库区淤积物干容重 1.3 t/m 计算,2008—2017
                                                                                         3
                                                                                                       [51]
               年三峡水库泥沙淤积量约为 21.20 亿~22.66 亿 t;预计至 2027 年累计淤积量为 33.29 亿~35.30 亿 t                         。
                                                                      [26]
               根据实测数据,三峡水库沉降泥沙中 OC 所占比重约为 3.20%                          ,保守考虑三峡水库碳埋藏效率约为
                  [52]
               45%   ,初步估算至 2027 年三峡水库累积形成的 OC 埋藏量约为 0.0480~0.0509 Pg(C),按成库后运
               行 27 年(以 2010 年为基准),年均碳埋藏速率约为 1.777~1.884 Tg(C)·a 。相比于现阶段三峡水库温
                                                                                -1
                                                                -1 [47]
               室气体(CO 、CH )年排放量(0.360 ± 0.042)Tg(C)·a              ,碳埋藏量显著高于温室气体排放量。因
                         2     4
               此,水库泥沙淤积过程所形成的“碳汇”效应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水库生态系统自身发育形成的自
               源性有机碳对水库碳埋藏的贡献亦值得重视。
               2.3  水库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估算的技术路径                     尽管当前水库碳循环与碳通量的基础研究仍有待进一
               步深入,但作为重要的人类活动,衡量水库修建及运行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净效应具有其不可替代性
               和重要的实际价值。当前国际上实现水库净排放评估的数学模型主要有 2 个:(1)IPCC 于 2019 年修编
               颁布的水淹地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第一层级(Tier 1)方法                     [20] ;(2)IHA 于 2017 年牵头组织国际专家开发
                                                   [53]
               的水库温室气体净排放模型(G-res Tool) 。IPCC 提出的水淹地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第一层级方法,以
               土地利用变化为基本原理,认为水库蓄水后前 20 年需要同时估算 CO 、CH 的排放;而成库蓄水 20
                                                                              2     4
               年以上,仅估算 CH 的排放。据此,在对水库 CO 排放量估算中,IPCC 提供了全球不同气候带的排
                                 4                          2
               放因子,并结合水库水面面积进行排放量估算;在对水库 CH 4排放量的估算中,除所提供的排放因子
               外,需结合水库营养状态(贫营养、中营养、富营养等)设置不同修正因子进行估算。与 IPCC 的方法
               一样,IHA 牵头开发的 G-res Tool 依然是基于全球既有案例的经验模型,它需要更丰富的流域参数,
               包括流域平均气温、降雨量、人口数量和土地利用类型等。近年来,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于更细化
               的半经验、半机理模型,实现对单个水库 CO 、CH 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模拟与预测分析                                      [47] 。
                                                       2     4
                   结合我国大型水库的特点和前期实践积累,笔者尝试提出了开展水库蓄水前与蓄水后温室气体
               排放量评估的技术路径(图 3、图 4)。如图所示的技术路径中,应着重分析并判别以下三方面的内
               容:(1)明确合适的系统边界;(2)预判其他人类活动对水库温室气体排放量影响的贡献量是否显
               著,论证开展该部分评估的必要性;(3)预判 CO 、CH 、N O 在水库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中的贡献程
                                                            2    4    2
               度,明确评估重点。
                   一般情况下,可结合蓄水前、蓄水后典型水平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结果,采用差减法获得
               水库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再进一步结合数学模型的情景分析,确定蓄水前与蓄水后其他人类活动对
               温室气体排放量贡献量。为获得水库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进一步结合水利水电
               工程设计使用年限,设定生命周期内入库水文泥沙过程、水动力条件、水库上游流域与水库毗邻区
               域点面源污染负荷长期趋势的变化情景,进行模拟分析与计算。


               3  基于生命周期的水电碳足迹评价:进展与问题

               3.1  水电碳足迹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被定义为“由一项活动直接或间接
               引起的或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内累积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量度”,该定义来自于 Wiedmann 与 Minx 于
               2008 参编出版的专著《Ecological Economics Research Trends》中     [54] 。此后,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
               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简写为“ISO”)2018 年出版的《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的要求
               与导则》(ISO14067-2018)中,针对“产品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 of a product)进一步明确定义为“基于

                 — 144  —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