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2022年第53卷第4期
P. 79
5 m/s、相对湿度 45%和云量 20%,再利用辨识优化后 HIGHTSI 模型计算各环境组合条件下冰温,利
用式(12)计算石笼沉排下冰层失稳时(120 h)的承载力,加载方式为中心加载(表 2),计算结果绘制
图 9。它是黄河宁蒙段实施冰上石笼沉排的气温和冰厚组合线。从图 9 看出,随着气温降低和冰厚增
加,冰面承载力越来越大。相对气温而言,冰厚对石笼沉排下冰层承载力的贡献更大。以 50 cm 厚的
石笼沉排单位面积重量 1100 kg/m 为例,若气温为最高温度 0 ℃,根据式(12)计算的无缺陷冰层条件
2
下布放石笼沉排时施工安全冰厚至少应为 66 cm,其它气温条件下施工安全冰厚见图 9 中的黑色实线
以上部分。
除了冰厚和冰温影响冰层承载力外,冰层内裂缝数量和深度、气泡含量、泥沙等均可视为缺陷
引起承载力下降。如果冰层含有气泡、泥沙及细小裂缝(小缺陷冰层),建议对冰层中心加载方式下
计算的施工安全冰厚增加 10%(见图 9 中黑色点划线以上部分)。如果冰层裂缝深度超过冰厚 50%或者
裂缝内存在水流(大缺陷冰层),这时应采用冰层边缘加载方式 [8,13] ,它计算所得施工安全冰厚比中心
加载计算的施工安全冰厚偏大 32.3%~38.1%,因此建议在图 9 的施工安全冰厚基础上增加 40%(见图
9 中黑色短划线以上部分)。
文献[38]统计了 1957—2020 年黄河宁蒙河段 4 个水文站冰厚资料,资料显示黄河宁蒙段冰厚处
于减薄趋势。它说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河宁蒙段冰厚会减薄。未来在黄河宁蒙段实施石笼
沉排时可能遇到自然冰厚不能满足图 9 计算的承载力要求,这时建议在一定条件下采取人为增加冰厚
的漫灌或淋喷措施和减薄石笼沉排厚度措施。
110
3350
100
2970
90
2590
施工安全冰厚/cm 70 2210 (kg/m 2 ) 承载力/
80
1830
60
50 1450
1070
40 690
30 310
-30 -25 -20 -15 -10 -5 0
气温/℃
图 9 不同气温与冰厚组合下冰层 120h 时承载力
6 结论
本文利用冰热力学和冰力学理论知识,以及现场观测数据,对什四份子冰上石笼自然沉排试验
区域冰层承载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基于 HIGHTSI模型和辨识优化方法,确定出黄河什四份子试验期间冰-水界面热通量为 9.06 W/m ,
2
依据该关键参数能够计算石笼沉排下冰温剖面。利用冰层变形、冰温、冰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确定
什四份子石笼自然沉排长期荷载的衰减指数λ=0.08。据此,构建包含冰厚、冰温和衰减时间的冰层承
载力表达式。
(2)利用构建的冰层承载力表达式,得到 50 cm 厚度石笼自然沉排在无缺陷冰层条件下的气温及
冰厚组合施工安全界限。如果冰层内存在气泡、泥沙和细小裂缝(小缺陷冰层),建议相同气温下施
工安全冰厚增加 10%。如果冰层存在裂缝深度超过冰厚 50%或裂缝内有水流情况(大缺陷冰层),建
议相同气温下施工安全冰厚增加 40%。
— 4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