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6 - 2022年第53卷第10期
P. 126
2.2 试验步骤 在 20与 21断面之间放置一长为 0.6m,宽为 0.4m的轻质聚苯乙烯泡沫板模拟冰盖
用做辅助水槽内形成堆积冰塞;将上游 3断面处设置为控制断面,其未加冰盖或未产生流冰且稳定状
态下的水深和断面平均流速设为实验的初始水深( H)和初始流速(V);加冰器置于上游 4断面处,控
0
0
制冰流量( Q)。当水槽内冰波长度、厚度基本保持不变时,各断面波峰波谷测值围绕某一定值上下小
i
范围波动,记录标号断面的冰塞厚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后取平均,各断面每通过一个冰波进行一次测
量,当各断面冰厚连续三次的均值相差 0.1cm以内时,认为水槽内的冰塞达到动态平衡。
3 冰塞发展通过双墩上游的临界条件
为了探究双墩下游形成初始冰塞后,冰塞前缘向上游发展能否通过双墩所在断面、冰塞发展通过
桥墩断面的难易程度,以及冰塞厚度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试验过程中发现:受双墩尾流及其
束窄作用的共同影响,冰颗粒在双墩墩柱及中间位置下潜并向下游输运,若下潜的冰颗粒量大于上游
来冰量,冰塞前缘则无法通过桥墩所在断面,此时称之为冰塞通过桥墩所在断面的临界条件(以下简
称临界条件);反之则能顺利通过桥墩所在断面,此时称之为冰塞通过桥墩所在断面的正常条件(以下
简称正常条件)。
3.1 初始冰塞形成过程的流速分析 图 4为不同墩心距下初始冰塞前缘到达桥墩所在断面前(通过 17
断面未到达 16断面)和到达时(通过 16断面未到达 15断面)桥墩断面不同水深的平均流速,该流速为
桥墩所在断面不同水深时,即距泥沙表面 4~14cm不同测点的中垂线上的平均流速。
图 4 桥墩断面不同时刻流速图
由图 4可知,试验范围内,在相同的墩形、墩径、初始水深、流速以及冰流量条件下,随着墩心
距增加,双墩断面平均流速反而减小;随着初始冰塞通过桥墩所在断面,桥墩断面的最大流速点下移
且最大流速点的流速增大。
3.2 临界条件下冰塞发展与演变 图 5和表 1为试验条件:V = 0.19m?s ,H = 0.25m ,D= 0.02m ,
0
0
G = 0.04m ,Q = 0.026L?s ,圆柱形桥墩下冰塞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图 6为临界条件下冰塞平衡状态,
i
桥墩位于 16断面。
由图 5、6和表 1可知,临界条件下冰波的形成和 发展 分为 初始 和平 衡 两 个阶 段。初 始 阶段时
( 0.1~3.0h),由于大量冰颗粒下潜,冰塞前缘到达桥墩断面后会在桥墩附近形成第一个冰波,其形成
后会随着水流向下游运动,随后在桥墩附近形成第二个冰波,继续向下游运动,直到桥墩下游水槽内
同时存在数个冰波,冰波厚度和长度随时间变化;平衡阶段时(3.0~3.5h),水槽内的冰波厚度和长度
基本保持不变,水槽内上游来冰量等于下游出冰量,下游出冰量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从回水槽中捞起
的量按时间平均计算得出,但整体冰塞仍随着水流运动,这时可以认为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3.3 不同边界条件下冰塞发展通过桥墩上游的临界条件 试验按图 3布置条件分成 A、B、C、D和 E
五组,试验结果以冰水流量比(Q?Q )为纵坐标,初始弗劳德数(Fr)为横坐标作图,按冰塞能否通过
i w
桥墩所在断面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冰塞能否发展至桥墩上游断面存在明显的分界线,具体见图 7。
6
— 1 2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