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2023年第54卷第5期
P. 62

条件下给出适应性强的 k和 m值。对于黄河干流河段,当时确定的 k近似取 0.22,m取 0.76。
                  张瑞瑾公式体现了重力作用与紊动作用这一对矛盾的相互关系,实际是对维利坎诺夫基于重力理
                                 3            [5]
              论提出的公式 S = kV?gR ω 0      的修正     ,显然通过指数 m的引入,明显扩大了公式对天然河流的适用
                            
              性。张瑞瑾基于能量平衡和 “制紊假说”,对上式进行了阐释,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迄今难以解决。
                            -
              例如,假定( γ s γ )SAVJ为相对微小量而被略去,数学上难以求证,且相当于假定S= 0 ,又显然同水
                                                                                           v
                                v
              流含沙才可能 “制紊” 的假说相矛盾;此外,费祥俊对于该公式评价时认为                                   [6] , “清水阻力系数 f与
              浑水阻力系数 f值之差只与含沙浓度有关” 的假定是不成立的,并指出:“f及 f的影响因素均有床面
                            s
                                                                                       s
              糙率、水力半径及雷诺数等,不可能两数相减,把这些因素都消除了。这一假定实际上将影响阻力系
              数 f的真实因素隐藏在公式中的系数及指数中,由此导致系数 k及指数 m值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
              张瑞瑾公式从出发点到推导细节都存在争议,一直被我国推崇西方流派的专著或教科书视为经验公式
              (其实这些专著或教科书称 Einstein公式和 Bagnold公式等为 “理论公式” 也很不严谨,毕竟这类公式
              依据的对数流速分布公式等都属于半经验公式,且在推导与处理过程中引入了不少假定,公式系数与
              指数又需要实测资料率定)。1940年代末,F.B.Campbell以及H.A.Bauder为确定河流泥沙运输的速度,
              根据美国河流的实测水沙数据获得了一个类似式(1)的公式                           [7] 。
                  由于黄河水流挟沙力公式长期没能突破,麦乔威等                          [8] 在 1965年系统研究黄河洪水输沙规律后,
              认为黄河下游的输沙特性随来水来沙条件的不同而异,河流的输沙率不仅是流量的函数,还与来水含
              沙量有关,具有 “多来多排多淤” 的特性,可由下述经验公式描述为:
                                                              a b
                                                        Q = KQS up                                      (2)
                                                         s
                                                                   3
                                                                                                  3
              式中:Q 为悬移质泥沙床沙质输沙率,t?s;Q为流量,m ?s;S 为上游测站含沙量,kg?m ;K为与
                      s
                                                                         up
              河床前期冲淤情况有关的系数;a、b分别为与河床边界条件及来沙颗粒组成有关的指数。
                  曹如轩    [9] 于 1979年基于 Bagnold能量转换观点,根据悬浮功与势能关系,得到试图能适用于高含
              沙水流的挟沙力公式:
                                                                V 3    m
                                                              -
                                                  S = 0.385 γ s γ m                                     (3)
                                                   
                                                                 gR ω s
                                                             γ m
                                      3                   [5,10]
              式中:γ m   为浑水容重,t?m ;ω s      为泥沙群体沉速            ,m?s。γ m 、ω s 分别由下式计算:
                                                                            -
                                                            + (1 - S) γ = γ + ( γ s γ )S                (4)
                                             w
                                                    v
                                        γ m  = S+ (1 - S) γ = Sγ s  v            v
                                                         v
                                                        = (1 - S) 4.91                                  (5)
                                                     ω s ω 0    v
                  该式考虑了含沙量对颗粒沉降的影响,并在水力因子前加上泥沙在浑水中的相对重率项后,在一
              定程度上体现了水流含沙量对于挟沙力的影响,改变了张瑞瑾等公式对浑水容重、沉速不考虑含沙量
              影响的局面。此外,张红武 1982年基于一度流能量平衡原理,不再采用 “制紊假说” 和假定可忽略
              不计的相对微小量,且不简单引入 “阻力系数 f之差只与含沙浓度有关” 的假定,同样能够证明出式
                                                         m
              ( 1)的公式形式从理论上也是成立的               [11 - 12] 。与此同时,张红武从二维一般挟沙水流能量转换(亦即能
              耗原理)的角度出发,推导出如下水流挟沙力半理论公式(初期系数为 0.135,后期近似取为 0.14):
                                                               ( )]
                                                S = 0 .14 [  V 3  ln  h  0.62                           (6)
                                                 
                                                                   50
                                                         gh ω 0  6D
              式中 D 为床沙中径,m,是与悬沙粒径相对独立的变量,公式中 h?D 可体现相对粗糙度对于水流挟
                                                                              50
                    50
              沙能力的影响,使计算精度及对不同河床条件的适应性有所提高,早期在黄河上游曾经 得到应用。
              式( 6)的提出拉开了基于能耗原理建立水流挟沙力公式的序幕,后来问世的公式多是以此原理为基础
              推导而成的。
                  张红武于 1990年开展黄河花园口至东坝头河道整治模型设计时,为将公式(6)推广到更大的挟沙
              力范围,在 1982年式(6)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出适用于高中低含沙量的挟沙力公式                                     [13] 。新公式为充
              分考虑含沙量对水流挟沙力的影响,除公式推导时更严格地将非均匀沙在清水中的平均沉速换成非均
                                        、分母上保留浑水卡门常数 κ与泥沙在浑水中的相对重率项外,把式(6)
              匀沙在浑水中的平均沉速 ω s
                     4
                —  5 6  —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