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2023年第54卷第5期
P. 66
1 n s
i
b= ∑ (25)
k
n i =1 s
i
1 n s - s
i
i
b= ∑ (26)
p
n i =1 (s + s)?2
i i
2.2 图示验证法 式(1)与式(6)均为适用于一般挟沙水流的挟沙力公式,可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
1950年代历经两年在黄河土城子河段精心观测的资料 [29] 进行验证(见图 1)。
图 1 黄河一般挟沙水流挟沙力公式验证
根据一般挟沙水流挟沙力公式的检验图可看出,张瑞瑾(1959)与张红武(1982)公式对于一般挟沙
水流的情况均适用,计算所需水沙条件在水文测验中较多,表明两者均可作为一般挟沙水流的挟沙力
公式。当年前者在南方河流应用较多,而后者多在黄河得到应用。进一步利用上述 1115组实测水沙
资料,检验高中低含沙水流挟沙力公式,其结果见图 2。
由图 2可知,张红武(1991)公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关性最好,其点群较为集中地分布于 45°线
左右;窦国仁、刘峰公式在中等含沙量水流时点群分布较为集中,其中窦国仁公式验证图整体趋势与
45°线分布较近,但在高含沙和低含沙时计算值偏小;刘峰与费祥俊公式计算点群走向则明显偏离 45°
线,这暴露了公式在技术细节处理上存在较大问题,采用实测资料对系数与指数无论怎么率定都难以
在较大的含沙量范围内适用;曹如轩和韩其为的公式验证图点群较为分散;刘兴年公式点群也略分
散,且在高含沙量条件下公式计算结果明显偏小;舒安平公式验证结果不理想,且率定公式系数时若
兼顾中间部分,含沙量大时计算比实测资料小,含沙量小时计算比实测资料大。刘峰、费祥俊公式中
流速的指数仅为 1.185和 1.33,降低了水流紊动与重力作用比值的影响,对公式系数率定一般要考虑
平均含沙量,在低含沙时,计算的挟沙力会比实测值偏大,在高含沙时,又会使计算值比实际偏小,
于是在图示法的验证时,含沙量在较大和较小两端会偏离中心斜线,点群斜率大于 45°。
2.3 判别指标法 表 2为不同判别方法对各家挟沙力公式的定量检验结果。从表 2给出了各判别方法
的检验结果和公式优劣的排序(序号越小表示与实测值越接近)可以看出,各方法对最优和最差公式的
判别结果是相同的,而对其它公式检验结果存在差异。
根据表 2结果可知,采用不同的判别方法所强调的重点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有差别。比如:相
关系数法以点群间的线性关系为准则,相对误差法不仅考虑了挟沙力与含沙量值间的距离,更能反映
数值整体量级对偏差大小的影响;偏离系数法和集中系数法以最小距离为核心标准,对于同一点群,
线性相关程度与集中程度并非完全一致,可能是线性关系较好,距 45°线距离较远,也有可能是线性
关系较差,距 45°线距离较近,所以不同方法检验结果必然存在差异。集中系数与偏离系数两种指标
虽然原理相同,但是存在差异:集中系数是检验值与实测值比值的平均,缓解了数值差异带来的误
差,反映了挟沙力与含沙量二者的集中程度;而偏离系数是考虑挟沙力与含沙量值的距离与二者平均
8
—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