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2023年第54卷第5期
P. 65

-
                                              V   f           γ s γ m R  1?8 3?4
                                                          [
                                                   m
                                                     = 41 .5 S     ( ) ]                               (21)
                                             ω 90槡          v  γ m  d 90
                                                   8
                                                                                                为悬沙上限
                     90
              式中:d 为悬沙上限粒径,取悬沙粒径级配曲线上纵坐标为 90%对应的粒径值,mm;ω 90
              粒径沉速,取悬沙上限粒径泥沙对应的沉速,m?s。进而由式(21)推出挟沙力公式:
                                                         γ m  V   4?3  d 90  7?24
                                               S = 1 .04  - ( ) ( )                                    (22)
                                                
                                                       γ s γ m ω 90  R
                  众多学者基于理论和实践给出不少挟沙力公式,使水利从业者眼花缭乱。判断公式的优劣,除对
              其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做检验以外,还应从公式建立及细节处理的过程中分析问题,以便发现公式局限
              性,综合评价公式适用性,提升河流动力学理论认识水平。因此,本文采用黄河实测资料对各家挟沙
              力公式做科学检验,而后结合各公式推导过程对其中水力变量的处理及最终形式中系数、指数等方面
              做出剖析与研究。


              2 水流挟沙力公式检验


              2.1 验证数据及判别指标   从 1957—1989年黄河干流、渭河支流、洛惠渠中收集接近冲淤平衡的
              1115组实测水沙资料(其资料特征见表 1),对上述挟沙力公式开展验证计算。之所以验证数据可达上
              千组,主要是由于冲积河流具有强烈的河床自动调整作用,水文实测的含沙量同冲淤平衡时的挟沙力
              差距并不大。因此,对于挟沙力公式的检验资料,不必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人为 “甄别”,以便验证
              结果客观公正。先通过图示法判断,再根据四种判别指标加以比较,最后又从理论上开展分析,综合
              评价公式的精度与合理性。对于上述窦国仁、舒安平等公式,需用实测的能坡因子,但在河流测验资料
              中,该部分数据较少且精度很差,若将其引入公式中,则会加大验证难度和计算误差,因此酌情舍去。

                                                   表 1 公式检验资料特征
                                          3
                  河段      组数    含沙量?(kg?m )     流速?(m?s)     水深?m     悬沙中径?mm      床沙中径?mm      沉速?(cm?s)
                黄河上游      111      0.85~328     0.51~3.89   1.00~5.9  0.005~0.095  0.055~0.69   0.051~0.68
                黄河中游      107      2.54~287     0.64~3.42   1.40~7.9  0.007~0.082  0.060~0.52   0.031~0.62
                黄河下游      812      0.52~465     0.22~2.93   0.53~8.4  0.005~0.089  0.010~0.25   0.021~0.83
                渭河支流       73      0.88~514     0.34~2.55   0.77~3.2  0.004~0.205   0.042~0.5   0.036~0.81

                 洛惠渠       12      330~898      0.54~0.85    0.36~1      0.035        0.07     0.0024~0.0095

                  用 n代表挟沙力的组数,将上述 n组挟沙力的计算值作为样本 A,表示为 S = (s ,s ,s ,
                                                                                             1   2   3
              …,s ),s 为样本的第 i个指标,表示第 i组挟沙力的计算值;同样,将含沙量实测值作为样本 B,
                   n    i
              表示为 S = (s,s,s,…,s),s表示第 i组含沙量的实测值。
                          1  2   3       n    i
                  根据数值分析指标判断数据组的相关性,由于不同指标考虑的侧重点不同,故对于相同检验资
              料,各指标给出的评价结果也并不相同。因此,应结合图示法根据多项指标计算结果综合评价挟沙力
                                                          、集中系数 b及偏离系数 b四个指标作为评判依据,
              公式的优劣。本文选用相关系数 r、相对误差 ε k                                k            k
                                             k
              综合考量各家公式的优劣            [26 - 28] 。各指标计算式分别如式(23)—(26)所示:
                                                     n
                                                    ∑  [(s - s)(s - 珋
                                                                     s)]
                                                                   i
                                                              
                                                          i
                                                    i =1
                                              r=                                                       (23)
                                               k
                                                     n          2  n      2
                                                              ∑
                                                    ∑
                                                                        s)
                                                  槡    (s - s)   i =1 (s - 珋
                                                         i
                                                                      i
                                                    i =1
                                                         1  n
                                                       =  ∑   s - s                                    (24)
                                                     ε k       i  i
                                                         n i =1
                                                                                                —  5 6 7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