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2023年第54卷第5期
P. 63
0.62
的挟沙系数修正为 c(a + bS) 的形式,再参照河流动力学常见的研究方式,认为适应于小含沙量的系
v
数 a应该在 S增大到一定数量级后可忽略不计,根据黄河下游著名的 1977年高含沙量洪水 7月三门峡
v
3
站实测最大含沙量 589kg?m(对应的 S= 589?2650 = 0.22),在取 b = 1条件下确定出相对小两个数量级
v
的 a = 0.0022 。而后以早期挟沙力公式为标准,取黄河下游悬移质泥沙 d 平均值为 0.025mm,欲使新
50
3
公式在一般挟沙水流条件下(取含沙量为 8.8kg?m ),同式(6)中的系数 0.14相等,在运算过程中采用
、卡门常数 κ ,再将新老公式中相同项消
式( 4)和如下式(8)、式(9)分别计算浑水容重 γ m 、沉速 ω s
去,即得到新公式挟沙系数之 c = 2.5 。其实,挟沙力公式待定系数 k也可以在高含沙量条件下确定,
1
均能保证公式 计 算 值 同 实 际 符 合。在 式 (6)基 础 上 得 到 的 能 适 用 于 高 中 低 含 沙 量 的 挟 沙 力 公 式 形
式为 [14 - 16] :
(0.0022 + S)V 3 h 0.62
v
ln ( )
-
S = 2.5 γ s γ m 6D (7)
50
κ ( ) gh ω s
γ m
分别由以下两式计算:
式中 κ及 ω s
[1 - 4.2 S(0.365 - S)] (8)
κ = κ 0 槡 v v 3.5
(
= (1 - 1.25S) 1 - S v ) (9)
ω s ω 0 v
2.25 d
槡
50
为清水卡门常数,取为 0.4;d 为悬沙中径,mm。自然状态下该中径一般随着洪水含沙量增
50
式中:κ 0
加而有所增大,特别是高含沙洪水时更是如此。
由式( 7)看出,水流挟沙力与含沙量并不能视为同一个物理量,前者是一定来水来沙条件下河段
冲淤平衡的客观属性,而含沙量只是挟沙水流的一个条件,含沙量为 0时,水流挟沙力并不一定为 0,
二者只有在冲淤平衡的条件下才在数值上相等,在现实中即便能达到冲淤平衡,也不能将二者视为等
价的物理量。正因为如此,实际已将水流挟沙力的定义由原来的 “具有一定水力因素的单位水体所能
[3]
挟带的悬移质泥沙数量” ,修正为 “具有一定水流泥沙因素的单位浑水所能挟带的悬移质泥沙数
量” [16] 。定义修正后,对于目前水流挟沙力计算通常包含全部悬移质泥沙,比不再只考虑床沙质泥沙
的做法更方便,概念也更为清晰。
窦国仁为开展小浪底枢纽泥沙模型试验,于 1993年提出水流挟沙力公式为 [17] :
V 3
s
Kγ s τ B
S = 1 - (10)
C 2( ) - γ m
γ s
τ 0
R ω 0
γ m
式中:C为谢才系数;K为系数,由下式确定:
s
-
( γ s γS ) 5?8 (11)
s
K= 0 .0231 + α s
γ γ s
2
式中:系数 α s 在黄河天然沙和电木粉两种情况下,分别取 250和 50;τ 0 为剪切应力,N?m ,τ B 为宾汉
2
极限切应力,N?m ,可按下式计算 [18] :
= hJ (12)
τ 0 γ s
S
= K v (13)
B S 2
τ B σ 0
( )
v
1 -
S
v m
- 4
2
- 4
B ∑
= = 8 × 10 kg?cm ;K = p δ ?d(其中 δ = 0 .21 × 10 cm);
式中:σ 0 σ 1 π ?6,根据试验资料,天然沙的 σ 0 i i
S 为极限浓度,可通过下式计算:
v m
S = 0 .92 - 0.2lg ( Δ p?d) (14)
∑
v m i i
式中 d和 Δ p分别为某一粒径级的平均直径及相应的重量百分比。
i
i
— 5 6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