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2023年第54卷第5期
P. 98

行了深入分析。但由于缺乏原观数据或未采集到震前震后观测数据,上述研究多采用数值模拟、振动
              台试验等方法开展。近年来,我国在西南强震区,修建了一批高拱坝工程,如锦屏一级、小湾、溪洛
              渡、大岗山、构皮滩等特高拱坝,其抗震安全至关重要,若能获得遭受实际强震时大坝的抗震表现,
              对其震前和震后变形规律进行分析,对于我国高拱坝抗震设防设计无疑是极为宝贵的资料。
                  大岗山双曲拱坝坝高 210m,水库正常蓄水位 1130.00m,死水位 1120.00m,坝址位于鲜水河、
              安宁河和龙门山三条断裂带交汇处附近,坝址西侧约 4和 4.5km处分别有大渡河断裂和磨西断裂通
              过,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差,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地震活动性强烈                               [16] 。大坝抗震设防标准以 100年为基
                                                                                                         2
              准期,超越概率为 2%确定设计地震加速度代表值的概率水准,相应的地震水平加速度为 557.5cm?s,
              是世界上抗震设防标准最高的高拱坝,远超规范和已有抗震设计经验                                 [17] 。2022年 9月 5日 12时 52分
              18秒四川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 Ms6.8级地震,震源深度 16km,震中距离大岗山大坝仅 21km,大
                                                                        2
              坝枢纽区具有强烈震感,自由场顺河向峰值加速度达 229.18cm?s,大坝坝顶最大顺河向峰值加速度达到
                        2
              586.63cm?s,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获得了较为完整的大坝强震动、变形、渗流及应力应变等监测数据。
                  本文首先对泸定地震中大岗山高拱坝的震损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基于原观数据,对地震前后变
              形、弦长变化、横缝开合度等情况进行对比,为大坝安全评价、高拱坝抗震安全设计提供参考。


              2 大坝动力响应及宏观震害现象


              2.1 大坝动力反应 本次地震时,大岗山大坝 21个强震测点全部触发,其中自由场垂直向峰值加速度
                           2
                                                                                          2
                                                          2
              为 131.81cm?s,横河向峰值加速度为 139.74cm?s,顺河向峰值加速度为 229.18cm?s,与中国地震台网
              中心发布的烈度分布图中大岗山坝址处于 8度影响区一致;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发布的峰值加速
              度分布图、仪器地震烈度分布图亦较为接近。图 1给出了 “9.5”泸定地震时,大坝坝顶及坝基 EL940m廊
              道典型测点三向加速度时程,从图可知,本次地震,坝体对地震波放大作用明显,强震监测加速度最大部
                                                                                              2
                       #
                                                                2
              位为大坝 6坝段坝顶,其垂直向峰值加速度为 179.83cm?s,横河向峰值加速度为 223.17cm?s,顺河向峰值
                                2
              加速度为 586.63cm?s,仪器烈度为 9.1度。从地震反应加速度分布情况看,大坝上强震测点表现为顺河向
              加速度峰值大于横河向加速度峰值,随高程的增加,这一规律更为明显,说明在地震作用下,坝体顺河向
              动力放大效应显著强于横河向。相较于坝基 EL940m廊道强震测点,其余测点放大系数介于 0.6~4.2之间,
                                                           #
              总体而言,随着高程的增加,放大系数逐渐增大,6坝段坝顶 QZY14测点顺河向放大系数达到了 4.2倍。
                  地震发生时大岗山库水位为 1124.86m,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 5.14m,地震发生过程中约有 1.70m的
              水位变幅,初步分析与地震震动过程中产生的涌浪以及库区多处天然边坡垮塌有关。
              2.2 宏观震害现象
                  (1)大坝坝体。大坝上下游坝面未见裂缝、混凝土剥落等损坏;坝顶无新增裂缝,上下游防浪墙未
              见错位、开裂;坝顶电梯控制楼等未见损坏;坝后贴脚、坝后桥、孔口结构等未见损坏;坝内廊道未见
              损坏;坝体横缝表面涂层普遍有剥落、掉块,但未见错缝等,大坝 EL937m廊道地面表层混凝土挤压鼓
              起(长 1.2m,厚 5cm),见图 2(a);EL940m廊道左岸横缝存在挤压变形迹象,见图 2(b);EL979m廊道
                                                                    #
              边墙混凝土表层局部剥落,见图 2(c);右岸 EL940m高程 17横缝处有渗水、哧水现象,该处位于坝体与
              基岩交界处的帷幕三角区,前期有化学灌浆,震前亦有渗水,主要表现为沿横缝的面渗,未出现喷射现象,
              震后渗水略有增加,在该处 1m范围内的横缝内存在 5处哧水,哧水现象在约 1个月后消失,从 EL940m
              廊道量水堰测量数据看,地震后该廊道右岸区段 (包含右岸坝段及右岸山体廊道)渗流量增加了 1.7L?s左
              右,震后连续监测数据稳定,未见发展趋势,见图 2(d)所示。
                  ( 2)坝肩抗力体及工程边坡。大坝左右岸抗力体工程边坡未见新增裂缝、垮塌、破坏性变形,偶见少量
              尺寸较小的滚石,滚石未造成大坝任何破坏,抗力体工程边坡稳定。大坝右岸上游工程边坡(含坝顶以上)
              未见新增裂缝、垮塌、破坏性变形,自然边坡有局部垮塌,未影响工程建筑物,工程边坡稳定,见图 2(e)。
              大坝左岸上游工程边坡(含坝顶以上)未见新增裂缝、垮塌、破坏性变形,进水口上游自然边坡有局部垮塌,
              滚石落于上游平台,未影响工程建筑物,工程边坡稳定,见图 2(f)。其中黄色区域为自然边坡垮塌区域。

                     0
                —  6 0  —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