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3 - 2023年第54卷第5期
P. 103

(2)大坝弦长。大坝 EL1030m、EL1081m、EL1135m共计 3条弦长测线,其中 EL1030m、EL
              1081m弦长测线采用人工测量,EL1135m弦长测线采用测量机器人自动测量。
                  从图 7大坝弦长变化量过程线可知,地震前大坝弦长基本呈现年周期性变化规律,其中坝顶弦长
              变化量在- 2~6.2mm之间,无趋势性变化。震后大坝各高程弦长均发生了明显的突变,表现为拉伸,
              其中坝顶 EL1135m弦长增量为 23.50mm,EL1081m高程弦长增量为 20.34mm,EL1030m高程弦长
              增量为 15.27mm,总体表现为高高程弦长增量大,低高程弦长增量小。
              3.3 大坝基础及坝肩变形
                                                              #
                  (1)大坝基础及两岸平硐垂线系统变形。大坝 14坝段坝基 EL940m高程同部位设置有 2条倒垂
              线,其中 IP14 - 1锚固点位于 EL880m,IP14 - 2锚固点位于 EL820m,锚固深度分别为 60及 120m。

















                          图 7 大坝弦长变化量过程线                                  图 8 大坝基础廊道垂线过程线

                从图 8大坝基础廊道垂线过程线可知,基础廊道两条垂线在蓄水过程中逐渐产生变形差,蓄水至
              正常蓄水位左右运行一段时间后,变形差逐渐扩大,约 1年后稳定在约 5mm左右,表明在水库蓄水
              后,由于荷载变化,大坝基础有一定变形,变形量约 5mm。在泸定地震后,IP14 - 1及 IP14 - 2位移增
              量分别为 4.87mm及5.17mm,增量差值为 0.30mm,两条垂线的径向变形差主要反映的是两条垂线锚
              固点间的相对位移,即坝基 EL880m高程相对于 EL820m高程的相对位移,按照线性变化考虑,大
              坝建基面 EL925m处的径向位移约为 0.52mm。
                  从表 3左右岸坝肩地震前后径向、切向位移统计结果及图 9大坝左右岸灌浆平硐震后残余位移分
              布图可知,大坝左右岸灌浆平硐震后径向变形增量在 - 1.19~2.11mm之间,切向变形增量在 - 1.87~
              3.74mm之间,径向除右岸 EL1030m及 EL1081m向上游变形外,总体表现为向下游;切向位移增
              量总体表现为左岸向左、右岸向右变形,左岸略大于右岸,且切向大于径向,这与大坝整体表现为向
              下游、弦长拉伸变形相一致。
                                          表 3 左右岸坝肩地震前后径向、切向位移统计
                   测点          震前?mm     震后?mm     变化量?mm         测点         震前?mm      震后?mm     变化量?mm
              部位        高程?m                                部位        高程?m
                   编号         径向   切向   径向   切向   径向   切向         编号        径向   切向   径向    切向   径向   切向
               左   IPL - 1 1030 14.84 2.33 16.36 3.85  1.52  1.52  右  IPR - 1 1030  0.38 - 0.10 0.01 - 1.29 - 0.37 - 1.19
               坝   PLL - 2 1081 11.73 0.32 13.82 3.28  2.09  2.96  坝  PLR - 2 1081  1.19  1.12 0.00 - 0.75 - 1.19 - 1.87
               肩   PLL - 1 1135 11.50 0.74 13.61 4.48  2.11  3.74  肩  PLR - 1 1035  1.30  0.94 3.16 - 0.14  1.86 - 1.08


                  从垂线系统震后残余变形整体分布情况看,大坝基础向下游残余变形约为 0.52mm,两岸山体残
              余变形整体表现为向下游、向两岸山体内部挤压变形,量值在 4mm以内,且从后续连续监测数据看,
              这些残余变形在震后并未恢复,而是在新的平衡下继续保持稳定运行。
                  ( 2)大坝基础置换块及大坝与建基面结合部位变形。大坝混凝土与建基面之间的接缝主要表现为闭
                                                      #
              合,接缝开合度较震前变化最大的测点为 16坝段中部 JD16 - 3测点,震后开合度较震前减小 0.99mm,
                                                                                      #
              其他测点接缝开合度增量在- 0.38~0.23mm之间。震后表现为张开的测点除 20坝段上游面 JD20 - 1测
              点达到 0.23mm外,其他测点均在 0.10mm以内。大坝基础置换块与建基面接缝开合度基本无变化,

                                                                                                —  6 0 5 —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