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6 - 2023年第54卷第6期
P. 106

原型),那么试验分析中试验中模型表面的热流密度必须
              进行相似处理。文献[ 14]给出了基于理论计算的一定温
              差下,模型表面对流换热热流密度同重力加速度的关系,
              如图 10所示,图中每条线表示冷端与热端的温差,冷热
              面间隙间距为 5cm。可知,在这一固定间距下,模型表
              面获得相同的等效热流密度(即对应原型换算后的热流密
              度),在高 N值下 需要更 大的 温差;同一 温差下,高 N
              值时表面获得的等效热流密度更低。这也解释了前述无
              量纲化后热流密度的下降。因此,仅就等效热流密度而
              言,当间距、冷热面温差一定后,通过调整重力加速度                                     图 10 一定温差下模型表面热流密度
              值并不能显著影响模型对应原型的热交换状态。                                             同重力加速度的关系
                  此外,图 9中的另一个现象是同一重力加速度条件下,间距越大,模拟过程中的平均 Nu数越高。
              间隙间距对换热过程的影响体现在对夹层空气流态的改变。以 N= 50为例,将计算终止前一时刻的流
              场矢量导出,以观察流场形态,如图 11所示。L = 1cm时,出现了若干无规则旋涡,无明显涡环,仅
              在靠近壁面交角附近出现较小涡流。L = 10cm时出现了 2对涡环,靠近侧壁处涡环较细长,中部涡环
              长宽比趋于 1,最大流速为 1.02m?s;L = 20cm时出现了 1对涡环,矢量图中呈现涡环外部流速块,
                                                                            - 2
              内部流速低的特点,具有典型的 R - B流动特征,最大流速为 3.3 × 10 m?s。说明此时的换热强度是最
              高的。结合表 2可 知,当一 定重 力 加 速 度 条 件 下,适 当 扩 大 间 距 可 提 升 换 热 强 度 并 进 而 提 升 冻 结
              强度。
                  至此,可对讨论结果做一个小结。对于采用半导体制冷设备的寒区工程离心模型试验,换热过程
              由 “制冷效果” “换热强度” 以及 “冻结程度” 等三个定义表达。 “制冷效果” 用于表征模型表面温
              度的降温速率,即单位时间内模型表面某一点温度下降的幅度; “换热强度” 特指模型内的对流换热
              强度,由 Nu数表征;“冻结程度” 由空气冻结指数表征,用于反映模型表面视作原型后的冻结效果。
              有关规律如下:

























                                             图 11 模型内介质流态示意图(计算终止前)

                  (1)模型重力加速度越大,间隙间距越小,模型表面制冷效果越好。
                  (2)模型重力加速度一定时,间隙间距越大,换热强度越高;间隙间距一定时,模型重力加速度
              越大,换热强度越低。
                  ( 3)同一模型尺度下,为使模型表面获得原型时间尺度时更强的 “冻结程度”,在提升模型重力
              加速度的前提下,应当适度扩大而不是缩小间隙间距。


                —  7 3  —
                     4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