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 - 2024年第55卷第1期
P. 109
水 利 学 报
2024年 1月 SHUILI XUEBAO 第 55卷 第 1期
文章编号:0559 - 9350(2024)01 - 0104 - 11
河口细颗粒泥沙与微塑料异质聚集的环境效应理论研究进展
秦 民 1,2,3,4,5 ,邱 静 1,4,5 ,陈志和 2,3 ,洪昌红 1,4,5 ,李 2,3 ,区 竞 2,3
(1.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35;2.中山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2;
3.广东省华南地区水安全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
4.河口水利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35;
5.广东省流域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近年来微塑料污染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与威胁已不容忽视,由于水环境与水动力条件改变,大量微
塑料随水流迁移至河口会与细颗粒泥沙相遇碰撞而发生异质聚集,显著改变各自输移行为,进而影响颗粒物的归
趋,并对环境中其他要素产生影响。为进一步梳理并明晰泥沙与微塑料异质聚集的驱动因素、聚集输移特征与机
理及其环境效应,本文结合近年国内外研究动态,探讨并总结河口细颗粒泥沙与微塑料异质聚集的驱动因素及其
环境效应,充实了泥沙及其聚集物的环境效应理论,拓展延伸理论研究维度,从宏观、介观、微观层面提出了异
质聚集环境效应的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有助于丰富与深化环境泥沙及其环境效应的理论体系,可为强化河口水
环境治理技术、提升水污染防控水平和能力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河口细颗粒泥沙;微塑料;异质聚集;环境效应;重金属;指标体系
V
图
T
1
3
2
类
9
号
分
:
.
中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43?j.cnki.slxb.20230454
1 研究背景
细颗粒泥沙是河口水环境与水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河口的面积不大,但世界上最大的 25
条河流却运输了相当数量的颗粒物质,约占河流运输颗粒总量的 40% [1] 。伴随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
海平面有逐年升高趋势,河口潮动力增强,径、潮流往复运动加剧了河口区域水土流失及沉积物再悬
浮,使河口地区赋存了大量悬浮细颗粒泥沙 [2] 。由于细颗粒泥沙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具有多孔特
征,可以吸附水体中的多种污染物,如重金属、无机污染物(氮、磷、砷等)、有机污染物、新污染物
(微塑料、抗生素等)。近年来在世界各地河流中均检测到大量微塑料( microplastics,MPs),全球每年
向海洋排放的 MPs总量约 4.7万t,因其颗粒小、数量庞大,对环境危害程度更深,因此在国际上引起
了广泛关注 [3] 。过去 50年里,全球范围内已生产约 92亿t塑料 [4] 。虽然塑料制品给人类带来了可观
的社会效益,但塑料污染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危害 [5 - 6] 。2004年,Thompson等 [7] 首次提出了 “微
[8]
塑料”,其一般指粒径小于 5mm的小颗粒塑料,被形象地比作水中的 “PM 2.5” 。研究表明,MPs
既是污染物的来源,也是其输移运动的载体,能对污染物的迁移行为产生较大影响 [9] 。
河口是淡水系统和开阔海洋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区域经济发达、人类活动剧烈,大量细颗粒泥
沙与 MPs在此聚集 [10] 。聚集行为是细颗粒泥沙与 MPs均具有的特性之一 [11 - 12] ,在赋存高浓度天然悬
浮颗粒物的河口水体环境中,相对 MPs含量,细颗粒泥沙数量明显更多 [13] ,MPs更易与细颗粒泥沙
收稿日期:2023 - 07 - 26;网络首发日期:2024 - 01 - 24
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1882.TV.20240123.0945.002.html
基金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2020B1111380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79291)
作者简介:秦民( 1989 - ),高级工程师,博士生,主要从事环境泥沙及水文水动力、水利规划等研究。E - mail:3150495622@qq.com
通信作者:陈志和(1976 -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泥沙及河海动力工程、水资源水生态等研究。E - mail:chzhihe@
mail.sysu.edu.cn
— 1 0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