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2024年第55卷第8期
P. 113

梁系组成的受力体系,共同承受荷载并满足变位协调条件。设计实践中,水平拱的个数应能够反映主
              要的河谷地形地质条件,一般地,拱体系中的水平拱个数 n取值 8~10,梁数则相应地为 2n - 1 。
                  在基于拱梁分载法的拱坝体形设计中,只要给出所有特征高程水平拱的几何特征参数,即可确定
              各梁在对应特征高程的厚度,进而可确定整个拱坝体形,如图 1所示。对于某一特定拱圈,如最常采
              用的抛物线拱圈,确定其形状需要拱端厚度 T、拱圈中心线曲率半径 R、拱端最小嵌入深度 l三个独立
              参数,左右两岸共计 6n个参数,如图 2所示;对于拱冠梁,设计手册建议采用 3次多项式曲线,共需
              4个参数(选定的 4个特征高程对应的拱冠梁厚度)。因此,独立参数共计 6n + 4个,实际设计中独立
              几何参数的个数在 50~70个,其他拱圈线型(如多心圆)的几何参数则可能更多。


















                                           图 1 叶巴滩拱坝沿各梁展开后的体形(8拱 15梁)

                  若不加区分地将上述参数均作为自变量来对拱坝体形进
              行优化设计,各个参数与优化目标之间的关系不清晰,相互
              耦联,将会带来较大的计算负担。本文结合拱坝受力原理和
              设计目标需求,对参数开展研究以便于对其进行分类,从而
              清晰界定拱坝体形几何参数的不同作用及其对目标的影响,
              为优化算法提供基础。
              2.1.1 对体积影响的分析 为了便于表达,以圆弧形水平拱
              圈为例(其他曲线形式拱圈的基本规律一致),其独立几何特
              征参数包括拱厚度 T,拱腹曲率半径 R,下游面半拱跨度 l,
              其水平拱面积(单位高度体积) S为
                                                  l
                                                ( )
                                         2
                               S = (2RT + T)arcsin  R             (1)
                                                                         注:T 1 和 T 2 分别为左右岸拱端厚度;T 0 为拱顶
                                                    3
                  对式(1)进行泰勒展开,并略去(l?R)以后的高阶量得
                                                                         厚度;l为拱圈下游面端点到拱坝中心线的距离;
                                                                  2
                                                              2
                                      3
                                              3
                                                         T 2 l Tl
                             l 1 l
                                            l
                                 ( ) ( ))) (
                                         (
                                                                             R为拱腹曲率半径;φ为半中心角。
                         2
                              +
               S = (2RT + T) ( R 6 R   + o  R     = lT2 + +   2 +  3 )    图 2 某特征高程平面拱圈及其几何参数示意
                                                         R 3R 6R
                                                                  (2)
                  上式中,下游面半拱跨度 l表征了可利用基岩面的最浅位置,由地形和地质条件决定,因此某一
              特征高程上的单位高度水平拱体积仅与拱厚度 T和曲率半径 R相关。
                  进一步地,对比拱厚度 T和曲率半径 R对体积的影响程度,有
                                                                     3
                                                                            2
                                                              2 2
                                                          4
                                               S  S  12R+ 2 Rl + 12 RT + RTl
                                                     =                                                  (3)
                                                           2 2
                                                                        2 2
                                               T  R    6RT+ 8 RTl + 3 Tl
                                                                   2
                                                                                    S  S
                  根据表 1统计成果,R>T;根据图 2所示几何关系,R>l。因此可证明                                     >1,拱厚度 T对体
                                                                                    T  R
              积的影响程度大于 R对体积的影响。
                                                                                                —  9 9 1 —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