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 - 2024年第55卷第10期
P. 5
水 利 学 报
2024年 10月 SHUILI XUEBAO 第 55卷 第 10期
文章编号:0559 - 9350(2024)10 - 1135 - 11
黄河水沙变化:历史、现状与未来
1
2
刘晓燕 ,王 鹏 ,党素珍 3
(1.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 郑州 450003;2.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3;
3.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3)
摘要:在现状防洪工程格局下,实现长治久安,核心在于黄河下游能否长期 “河床不抬高”,而决定河床淤积抬
高的关键因素是水沙条件。本文分析了 2200多年来黄河下游决溢频次、黄土高原气候和社会环境变化,利用史
料、前人研究成果和实测数据等,对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水沙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从西汉时期至
1970年代,黄河水沙量总体呈现为 “水量越来越少、沙量越来越多” 的趋势:在东汉故道行河的前 837年(公元
3
70—907年),黄河沙量只有 4亿 ~5.5亿 t?a、下游水量超 600亿 m ?a,随后的 127年黄河沙量增至 7亿 t?a左右、
3
3
下游水量减至 580亿 m ?a;1579—1918年黄河沙量增加到 15亿 t?a、下游水量减至 570亿 m ?a;1933—1979年是
黄土高原产沙最丰的时期,黄河潼关站实测输沙量为 16.2亿 t?a,若还原坝库拦沙后 “天然” 输沙量达 19.2亿 t?a。
1980年代至今,黄河水沙呈现出 “水沙均减” 的趋势,其中,2000—2023年潼关站实测输沙量为 2.34亿 t?a,还
3
原坝库拦沙后 “天然” 输沙量为 5.5亿 t?a,与唐代持平,下游实测径流量 290亿 m ?a,是唐末的 46%。未来,依靠
持之以恒的水土保持,黄河沙量或许可以长期控制在 4亿 ~5亿 t?a,达到东汉故道行河前期的来沙水平,但因下游
3
来水量难超 270亿 m ?a,黄河下游现行河道的行河寿命难以比肩东汉故道。
关键词:黄河;水沙变化;黄土高原;历史时期;现状情势;未来预测
中图分类号:TV143 doi:10.13243?j.cnki.slxb.20240433
文献标识码:A
3
2000—2023年,黄河潼关站实测输沙量为 2.34亿 t?a,汛期 7—9月含沙量为 19.4kg?m ,分别较
1919—1959年减少 85.4%和 67.5%。在此背景下,不少专家认为黄河沙量可以长期维持 3亿 t?a左右的
水平 [1 - 5] ,故黄河下游河床可以长期不抬高、重现 “王景治河 800年安澜” 那样的长治久安。在现状
防洪工程格局下,实现长治久安,核心在于黄河下游能否长期维持 “河床不抬高”,而决定河床淤积
抬高的关键因素是水沙条件,因此有必要全面认识历史时期和未来的黄河径流量及输沙量。
利用史料、前人研究成果和实测数据等,本文对西汉以来 2200多年黄河水沙变化过程、现状下
垫面情况下黄土高原产沙量和未来黄河水沙量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采用陕县(潼关)水文站作为黄河
沙量的代表站,采用花园口水文站作为黄河下游水量的代表站。
1 研究现状
1919年,黄河陕县水文站设立,该站控制了黄河沙量的 98%、水量的 86%。1960年,因三门峡水库
建成运用,下距陕县站约 100km的潼关水文站成为黄河沙量的标志站,该站至陕县站区间的入黄沙量极
3
少,水量仅相差 2亿 m 。1948年和 1949年,黄河下游泺口和花园口水文站相继设立,可完全控制黄河
来水。因此,如何获知 1918年以前的黄河径流量和输沙量,是研究历史时期黄河水沙量的重点。
关于 1918年以前的黄河沙量,已有多家研究成果,其研究方法大体分两类:一类是利用黄河下
收稿日期:2024 - 07 - 10;网络首发日期:2024 - 10 - 14
网络首发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11.1882.TV.20241012.1413.003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C3201105)
作者简介:刘晓燕( 1964 - ),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黄河水沙变化、黄河防洪等研究。E - mail:2685169335@qq.com
1
— 1 3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