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2024年第55卷第10期
P. 7
的 1579—1855年,史称明清故道。其余的 900多年,下游基本处于流路不稳定或多股入海的漫流状
态。图 1是西汉以来黄河下游堤防决溢频次和黄土高原人口的变化,其中决溢数据来自文献[14],人
口数据来自文献[ 21]。由图可见,从五代十国 907至 1938年,黄河下游堤防决溢频次越来越多,其
中史料记载 1590次决溢中的 3?4发生在明清故道行河期间。
图 1 西汉以来黄土高原人口及黄河下游决溢情况
东汉故道行河的前 837年决溢甚少,其中公元 70—721年黄河下游仅记载漫溢 19次,唐代中后期
722—907年也仅决溢 16次,因此,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史料丰富的隋唐时期,虽大水很多,但见之
于古籍的治河活动只有四次 [14] ,因此有 “王景治河,八百年安流”的历史评价 [22] 。907年以后,决溢频
次猛增,例如,五代十国( 907—959年)的 53年中发生了 34次较大决溢。1034年,黄河在横陇埽决口,形
成的新河道行河 14年,分三股入海。1048年,黄河在商胡埽大决、改道北流,之后的七八十年,黄河在北
流和东流交替、灾害不断。1128年,为阻金兵南犯,东京留守杜冲人为决堤,黄河自此南流。
2.2 黄土高原气候与下垫面变化 竺可桢 [23] 认为公元前 602年至 20世纪初,气温一直波动下降,其
中东汉—魏晋—南北朝经历了长达 600年的冷期,隋唐时期气温明显偏高。根据史料记载的水旱灾害
信息,钮春燕等 [24] 推 演 了 黄 土 高 原 山 西、甘 肃 和 陕 北 片 区 的 降 雨 变 化,认 为 公 元 元 年 至 150年、
700—1100年、1600—1950年是湿润期,150—700年和 1100—1600年是干旱期。不过,清代以前的
史料多为定性的文字描述,而且贡献了黄河 60%径流量的兰州以上的青藏高原缺乏气候史料,故现有
研究只能得到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的定性认识:汉代和隋唐时期总体偏暖湿,这样的气候有利于植被生
长、但产水产沙的驱动力也更大;两晋南北朝、金元和明清时期的气候偏冷;明代黄土高原降雨偏
少,清代降雨偏多 [25] ,见图 2。随着气候变冷变干,宋代以来,黄土高原草原带明显南移 [15,26] 。
注:旱涝等级分为 1级涝,2级偏涝,3级正常,4级偏旱,5级旱。
图 2 1470—2000年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旱涝等级变化
1
— 1 3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