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2024年第55卷第10期
P. 11
对比西汉以来的黄河沙量变化可见,1933—1979年是
过去 2000多年黄土高原产沙最多的时期,若无坝库拦
沙,该时段的潼关站 “天然” 输沙量将达 19.2亿 t?a,
比明清时期增加 28%。
直至 1980—1990年代,黄土 高原 的 降 雨 - 产 沙 关
系才发生改变,见图 4和图 5。按 1934—1959年的降
雨- 产沙关系,1980—1990年代应产沙 15.85亿 t?a,实
际产沙 13.5亿 t?a,减沙 14.8%。2000年以来,黄土高
原入黄沙量、产沙指数(指单位降雨产沙量)和汛期入
黄含沙量均呈更大幅度的降低,潼关 “天然” 输沙量
甚至降低至唐代后期水平,见图 6。 图 4 1934—2023年黄土高原降雨- 产沙关系
图 5 1934—2023年黄土高原入黄水沙变化特点
图 6 黄河水沙变化历史与趋势
5 未来水沙情势分析
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由于龙羊峡和李家峡等黄河干流 8座大型水库,以及洮河九甸峡水库、大
通河石头峡和纳子峡等支流大型水库拦截,潼关站泥沙将基本来自潼关以上黄土高原。采用遥感水文
统计模型 [34,36] ,分析了长系列实测降雨情况下潼关以上黄土高原 2022年下垫面的产沙能力,为 3.6亿 ~
5.0亿 t?a,见图 7。图中右侧的 26年系列,是黄土高原在设计丰雨系列的产沙量,最大产沙年是重现
1933年特大暴雨时的产沙量(未考虑淤地坝和水库此情景极可能发生水毁的排沙量)。按此产沙量,
依靠古贤、东庄和其他水库及淤地坝拦沙,在未来 50年甚至本世纪内,潼关站沙量能够控制在 3亿 t?a,
见图 8;如果 1933年特大暴雨在设计降雨系列的早期出现,因许多坝库快速淤满,维持潼关沙量 3亿 t?a
1
— 1 4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