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 - 2024年第55卷第12期
P. 109
{ G≤gl
i
i
(G,Y) = Y≥yl} (1)
i
i
( 2)局部可控破坏。某类调控措施的组合会对某一类水源或用水行业带来破坏,当损伤不突破临
界阈值时,其破坏状态称之为局部可控破坏。对于供用水系统局部而言,虽然某些单点发生不可控破
坏,但局部仍然保持可控破坏状态。为判断系统局部是否可控破坏,需要对系统局部破坏状态进行判
别。若供用水系统局部可控破坏判别标准记为 DLP,则局部可控破坏状态数学式可表示为:
DL = {D D ≥DLP} (2)
式中:DL为系统局部可控破坏状态;D为系统破坏状态函数。
(3)全局可控破坏。特大干旱条件下供需矛盾尖锐,缺水量大,需要供用水系统的多维双向调控
才能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供水系统尽可能挖潜增供,用水系统尽可能压缩减用。供用水系统
的多维双向调控也必须确保破坏在可控范围内,即调控带来的供用水系统的损伤不突破系统整体临界
阈值。若供用水系统全局可控破坏判别标准记为 DLQ,其全局可控破坏状态数学式可表示为:
DQ = {D D ≥DLQ} (3)
式中 DQ为供用水系统全局可控破坏状态。
2.3 特大干旱条件下供用水系统可控破坏判别 由于特大干旱条件下供用水系统具有明显的耗散结构
特征,因此将熵理论引入系统可控破坏评价,通过评估调控措施对系统正熵流及负熵流的影响实现系
统可控破坏判别。
2.3.1 熵理论 熵是统计物理和热力学中的概念。1865年,克劳修斯(Clausius)正式提出了热力学熵
的概念,将其定义为热流与温度之比 [15] 。熵公式如下:
dS = (dQ?T) (4)
reversible
式中:dS为熵;dQ为传导过程中的输出热量;T为物质的温度;下标 reversible表示过程可逆。
熵理论是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系统的熵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系统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相
互作用形成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这是一个输入或输出的过程,熵值可正可负。另外一部分
是系统内部中的熵,只增不减 [16] 。在任何系统中,总熵的变化由两部分组成:
dS = dS + dS (5)
i
e
式中:dS为系统内部产生的熵变;dS为由于系统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或(和)能量交换而产生的熵
e
i
变化。
2.3.2 可控破坏与供用水系统熵关系解析 根据熵理论基本原理,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系统
的熵越大,其有序程度越低;系统的熵越 小,其有序 程度 越高 [17] 。根 据 前面 分 析,特 大干旱条件
下供用水系统符合耗散结构的特点,因此,可以利用耗散结构中熵变和系统有序性的关系来表征供
用水系统调控的演化方向。在供用水系统中,特大干旱导致区域严重缺水,供水系统与用水系统分
别采取相应的增供与减用措施来进行调控。此时系统中是存在正负熵流的。如对供水系统采取超采
地下水的调控措施,会带来地下水位下 降、地下水 漏斗、地面 沉降、咸 海 水 入侵 等损 失 [18] ,这些
损失是使系统混乱程度增加的因素,会带来系统结构失稳、功能受损,使系统逐渐处于一种不稳定
的状态,是供用水系统调控中的正熵流。而超采地下水的同时也增加区域的供水量,增供水量进入
经济社会系统,会产生相应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这些是使系统有序程度增加的因素,是供用
水系统调控中的负熵流。
在供用水系统中,若正熵流作用显著,则系统混乱度增加,结构、功能都会受到一定的破坏,系
统处于无序、失控的状态,即使特大干旱结束后系统也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若负熵流作用显著,
就说明调控措施带来的效益比较显著,负熵流的增大弱化了正熵流带给系统损失的态势,使得系统处
于有序、稳定、可控的状态 [19 - 20] 。正熵流与负熵流相互博弈,占主导地位的一方决定着系统的演化方
向。将熵理论分析与可控破坏的概念和内涵结合,特大干旱条件下供用水系统调控的可控破坏就转变
为,调控带来的系统熵值变化不突破系统可控破坏的临界阈值。为此,必须给出一个供用水系统破坏
度熵值演化的临界阈值,即破坏度熵值的阈值来进行可控破坏的判别。
5
— 1 2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