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7 - 2025年第56卷第8期
        P. 127
     6.3  底泥有机质污染和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在文献整理过程中发现,国外有两个文献提到有机质和氮
              的污染阈值问题。USEPA 在 1977 年颁布了一个临时指南 《五大湖区港口底泥污染分级指南》(Guide‐
                                                                         [70]
              lines for the Pollutional Classificationof Creat Lakes Harlor Sediments) ,该指南通过对五大湖区港口底泥
              的调查发现,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反映了港口中各种污染物的排放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底泥的调查结果
              对重金属进行了无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的分级。USEPA 也用同样的方法将有机质(灼烧法)划分
              为无污染 <5%,中度污染 5% ~ 8%,重度污染 >8%;将总凯氏氮(TKN)划分为无污染 <1000 mg/kg,
              中度污染 1000 ~ 2000 mg/kg,重度污染 >2000 mg/kg;将氨氮(NH )划分为无污染 <75 mg/kg,中度污染
                                                                         4
              75 ~ 200 mg/kg,重度污染 >200 mg/kg。并在该指南中表示:底泥中较多的有机质和凯氏氮没有人为污
              染的迹象,可能是自然现象的累积,在清淤时可给予宽限。由此可见,美国在底泥污染治理的较早阶
              段也采用了基于统计结果的“分级法”。日本 《水産用水基準》                              [53] 中制定了底泥有机质含量的标准:
              适合水产养殖的水体有机质含量应 <20 mg/g(干重),超过该含量会出现底泥厌氧现象,采用的是氢氧
              化钠氧化法测取底泥有机质含量 COD(碱性法),这也是一个“分级法”。我国在河湖库的清淤工程中较
              多采用的是基于统计结果的“分级法”,但底泥有机质、氮磷营养盐含量相同时,对水体产生污染的
              程度会因为环境条件的变化出现较大差异。在温度、风浪以及 DO 等影响氮磷产生释放的环境条件中,
              底泥-水界面 DO 的变化也会起到关键作用,即当底泥-水界面出现 DO 较低的厌氧还原状态时,底泥中
              磷会大量向上覆水体释放            [71] 。这种情况,可参考日本 《关于生活环境保全的环境标准》                           [54] ,将 DO<
              2.0 mg/L 作为界面污染的阈值是比较合理的。可见,底泥评价时除了底泥中有机质、氮磷含量以外,
              还应考虑水体泥-水界面环境条件上的差异,代表性的环境条件为 DO。对于大型工程应进行控制 DO
             (与实测值一致)的释放试验,以判断底泥有机质和氮磷污染。
              7 结论
                  (1)我国清淤工程量大,通常具有“多目的”清淤性质,在确定清淤对象物前要根据其本质目的
              进行分类评价,可分别选择“断面评价法”“污染物评价法”“底质评价法”或“包络线评价法”以准
              确确定清淤的范围和深度。
                  (2)在多种评价方法中,我国经常使用底泥的“污染物评价法”,但该方法尚不完善。目前西方国
              家的标准、指南大多关注对生态系统健康产生影响的重金属和具有生物毒性的有机污染物,我国则更
              关注对上覆水质产生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的有机质及氮磷。
                  (3)底泥的“污染物评价法”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方面可以参考各国阈值,在有机质和氮磷方
              面,国外可参考的标准较少,现有的标准、指南均表示针对河湖库底泥有机质和氮磷污染评价,采用
              释放实验模拟来确定清淤范围和深度,可能是目前最简单易行的底泥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还需考虑
              底泥-水的环境条件,使用底泥-水界面的实际 DO 等进行释放实验。此外,还应建立工程上简单可行
              且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机质、富营养盐污染的底泥评价方法。
              参  考  文  献:
               [ 1 ] YANG C,YANG P,GENG J,et al.  Sediment internal nutrient loading in the most polluted area of a shallow eutro‐
                      phic lake (Lake Chaohu, China)and its contribution to lake eutrophication[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20,
                                                                                  .
                      262:114292.
               [ 2 ] 王远见,马颖卓,李卢祎,等 .  黄河泥沙之变——水库清淤与泥沙资源利用探究[J]  中国水利,2023(9):
                                                                                         .
                      4-11.
               [ 3 ] 李周顺,冉从恒,杨本高,等 .  四川省水库淤积治理试点研究及经验[J]  中国水利,2018(20):72-74.
                                                                               .
                                                                    .
               [ 4 ] 邓安军,陈建国,胡海华,等 .  我国水库淤损情势分析[J]  水利学报,2022,53(3):325-332.
               [ 5 ] 单玉书,沈爱春,刘畅 .  太湖底泥清淤疏浚问题探讨[J]  中国水利,2018(23):11-13.
                                                                  .
                                                                                               — 109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