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5 - 2025年第56卷第8期
P. 125
者模拟实验,并结合具体工程实际情况来判断。在日本的一些标准中,针对底泥有机质和氮磷污染,
同样规定应采用释放实验或者数值模拟的方式进行评价,但规定在采用数值模拟和释放实验的同时,
还应采用实态模拟,即模拟上覆水状态,尤其要求泥-水界面溶氧条件应与实际保持一致。
5 国内相关底泥环境质量评价的现状
[15]
5.1 已颁布的底泥评价标准和规范 我国较早制定的 《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 中,
对 6 种重金属(Cd、Hg、Pb、Cu、Zn、As)和 2 种有机污染物(PAHs、PCBs)设定了污染阈值的评价标
准,但没有涉及有机污染(TOC)和营养物(N、P)的污染阈值。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关于河流、湖泊、水
库底泥的环境质量标准、导则和指南,但一些学术团体、地方和企业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工作,颁布了
相关的技术标准,如表 6 所示。
表 6 我国河湖库底泥环境质量相关标准
名称 标准类型 标准号
海洋沉积物质量 国家标准 GB 18668—2002
城市河湖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技术导则 中国水利学会 T/CHES 117—2023
城市河湖环保清淤及底泥处理处置技术规程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J 15—2020
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技术指南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4471—2021
城市河湖水环境治理污染底泥清淤工程施工规范 Q/PWEG 011—2017
企业标准
城市河湖水环境治理污染底泥清淤工程设计规范 Q/PWEG 010—2017
5.2 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底泥评价方法 实际工程中,通常是以去除污染底泥为清淤目的。在尚无标准
约束和导则指引的情况下,设计单位主要参照国外的标准、导则、学术界研究成果,以及以往的工程
经验进行评价以确定清淤的范围。本文收集整理了我国典型环保清淤工程的底泥污染判定方法,如表
7 所示。
表 7 我国典型环保清淤工程底泥污染判定方法
清淤工程 时间 判定方法 有机质 营养盐 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 来源
深圳河 2017 分层法 × √ √ × 来源[59]
滇池海东湾和马村湾 2004 拐点法 × √ × × 来源[60]
黄河下游疏浚工程 1997—1998 背景值法 × × √ × 来源[61]
太湖竺山湾污染底泥疏浚 2010 底泥吸附和解吸特征推算法 √ √ - × 来源[62]
五里湖环保生态清淤 2002 生态风险与释放强度结合法 √ √ √ × 来源[63]
总结这些清淤工程可以发现,清淤的目的主要是针对底泥有机质、富营养盐和重金属污染。目前
国内常用的是金相灿等 [64] 提出的分层法,该方法将底泥分为污染层、过渡层、原始层,将原始层作为
参照,其本质与背景值法类似,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阈值法,阈值就是原始层的背景值。范成新等 [65]
提出了确定清淤深度的拐点法,随深度的变化底泥中有机质、氮、磷含量曲线会出现明显拐点(或转
折点),该方法将拐点出现的深度认定是污染底泥和干净底泥之间的分界点,并在太湖、滇池清淤工
程中得到较多的应用 [60,66] 。但在实际应用中也经常出现拐点不明显,或出现多个拐点而难以判定界
限的情况。姜霞等 [67] 根据底泥中总磷、总氮的“吸附-解吸”平衡点回归方程,将不同湖区的水质差
异进行回归,提出了太湖底泥总氮、总磷鉴别评估标准,并按水质类别分别提出了清洁、轻度污
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所对应底泥中氮、磷的含量范围。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对太湖底泥整体污
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大于 50 cm 表层中有机质(OM)、总氮(TP)、总磷(TN) 含量进行统计分析,
— 10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