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6 - 2025年第56卷第8期
        P. 126
     按照轻度、中度和严重 3 个污染程度,用统计的方法,提出了底泥中 OM 和氮磷的建议控制值:OM<
              3.52%, TP<746.95 mg/kg, TN<1924.27 mg/kg,OM、TP、TN 含量均大于这个控制值,建议采取清
              淤措施进行去除        [68] 。2007—2015 年太湖清淤工程以及很多正在实施的新一轮清淤工程都参考了这个
              控制阈值    [69] 。
                  目前我国工程界采用的底泥评价方法各不相同,都是基于工程治理需求进行的探索,尚未形成较
              为统一的方法和控制阈值。不管是“平衡分配法”“拐点法”,还是在大量检测基础上通过统计学方法
              计算的阈值 (仅对检测水体有效),均不是一种简单易行、可推广的评价方法。因此,对于我国河湖
              底泥氮磷和有机质污染评价,采用实态释放实验来确定清淤范围和深度,可能是目前最简单易行的底
              泥评价方法。
              6 讨论
              6.1  实际清淤工程中底泥评价问题的应对策略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各种清淤工程都具有显著的“多
              目的”特征。值得关注的是,工程界和水利行业均将实施的“环保清淤”称为“生态清淤”,且在立
              项、验收的各种批文中也将其称为“生态清淤”。其实,这与学术界比较严谨的定义——“生态清淤”
              的学术内涵不同,例如,正在实施的太湖清淤工程,其主要目的是去除有机质和氮磷污染的底泥,从
              学术的角度这种以消除内源污染物为目的的清淤工程应被定义为“环保清淤”。“生态清淤”是“多目
              的”的清淤。因此,我国亟需按照清淤目的,对行业内的清淤工程进行明确的分类和定义,这有助于
              学科发展,以及学术界和工程界的统一。目前我国的清淤工程大多具有多目的,却没有明确底泥评价
              标准,在此现状下,开展底泥评价,首先要根据清淤工程的目的来确定评价方法。单一的工程清淤只
              需采用“断面评价法”确定清淤的范围即可;而以去除内源污染物为目的的“环保清淤”则要采用
             “污染物评价法”,污染物评价还要根据底泥中某种污染物对水质产生影响的程度区分重点污染物和一
              般污染物。例如,黑臭河道的评价重点是底泥有机质;富营养化湖泊的评价重点是氮磷释放;重金属
              污染的评价重点则要聚焦重金属。对于具有“多目的”的清淤工程则要根据清淤目的,在单一评价的
              基础上,采用综合性的“包络线评价法”,将所有应清除的底泥污染类别囊括进来。
                  多种评价方法中,“断面评价法”相对易于操作,而“污染物评价法”因针对不同的污染物,评
              价方法会有所差异。重金属可以参考农用土壤的常用阈值,持久性有机物可以参考 USEPA 的阈值。这
              些污染物对生物产生毒性的浓度阈值可以在行业间、国家间相互参考,实际上欧盟国家参考 USEPA 的
              情况也是常见的。当底泥出现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时,由于与国外治理理念和所处治理阶段的不
              同,我国可借鉴的国外标准较少,也是下一步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总体上看,针对有机质和氮
              磷的污染,单一的“阈值法”难以准确地评价实际的危害,应在判断污染物含量的基础上,通过释放
              实验判别底泥-水的环境条件,做出更为客观的判断。
              6.2  国内外底泥评价的差异分析  我国正在进行的清淤工程中,上覆水体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黑臭和水
              华,即水体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底泥中有机物大量聚集是造成水体厌氧黑臭的主要原因,氮磷释放
              是富营养化水体的内源污染。因此,清除底泥成为较多湖泊和水库清淤工程的目的。西方各国的底泥
              环境质量标准或指南主要针对的是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均未涉及底泥中有机质和氮磷含量的控制阈
              值,这可能是由于西方各国基本完成了对黑臭水体的治理,蓝藻水华现象也相对较少,在底泥评价中
              更重点关注水体以及底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健康。此外,底泥的有机质污染以及氮磷污染很难用单
              一的阈值来统一评价,各国的标准、指南中都有这一表述。不同水体富氧能力差距较大,相同有机质
              含量的底泥导致水体出现厌氧黑臭的可能性、程度可能完全不同,例如水体流动速度的不同会影响
              泥-水界面溶氧量。同样即使底泥含有相同的氮磷浓度,由于泥-水界面上溶氧、氧化还原电位、pH
              等环境条件差异,也会出现释放与不释放,释放多与少的差异。这也是各国标准、指南推荐开展释放
              潜力评价或采用释放试验进行评价的原因。
                — 10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