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2025年第56卷第8期
P. 22
式(6)(7);b kmn 、c kmn 分别为受水区 k 中水源 m 向用水部门 n 供水的效益系数、费用系数,元/m³。
( ) ∑( )
M
α km = 1 + θ k,max - θ km / 1 + θ k,max - θ km (6)
m = 1
( ) ∑( )
N
β kmn = 1 + μ k,max - μ kn / 1 + μ k,max - μ kn (7)
n = 1
式中:θ 、μ 分别为受水区 k 中供水水源次序、用水部门次序的最大值;θ km 、μ kn 分别为受水区 k
k,max k,max
中供水水源 m、用水部门 n 的次序序号。
③环境目标:考虑到受水区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应严格控制受水区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
(COD)、氨氮(NH -N)、总氮(TN)、总磷(TP)为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 [32] ,因此采用 COD、NH -N、
3 3
TN、TP 的污染排放量总和最小来表示环境目标:
N M
min f 3 = 0.01∑ ( p kn ρ kn∑ x kmn ) (8)
n = 1 m = 1
式中:p kn 为受水区 k 用水部门 n 的污水排放系数;ρ kn 为受水区 k 用水部门 n 污水中的 COD、NH -N、
3
TN、TP 污染物质量浓度和,mg/L。
3.2 约束条件 模型约束主要分为水源约束、水网约束、水流约束和配水约束,其中水网、水流约束
囊括了湖泊、渠道的水量平衡约束、工程能力限制等,配水约束则与受水区需水、生态纳污能力及部
门间均衡性有关,多个约束与优化目标共同作用实现水资源调配的高效性、可持续性及公平性要求。
①水源约束。
N
(9)
∑ x kmn ≤ A km
n = 1
式中 A km 为受水区 k 水源 m 的最大可供水量,亿 m³。特别地,受水区 k 中南水北调的最大可供水量为
T
(Q El,t + Q Ml,t )。
A k1 = ∑ l ∈ k∑ t = 1
②湖泊水量平衡约束。
V t + 1 = V t + Q in, t + P in, t + S in, t - P out, t - S out, t - W t - E t (10)
式中:V t + 1 、V t 分别为湖泊在 t 时段末、初蓄水量;Q in,t 为 t 时段湖泊的天然来水量;P in,t, P out,t 分别为
t 时段泵站抽入、抽出湖泊水量;S in,t 、S out,t 分别为 t 时段下泄入、出湖泊的水量;W t 为 t 时段受水区对
湖泊需水量;E t 为湖泊的蒸发、渗漏损失水量。
③渠道水量平衡约束。除湖泊外,水网中两座泵站(水闸)之间的渠道或河道构成一个渠段,月尺
度下渠段的产汇流过程会被显著坦化,因此其调蓄能力可以忽略不计,仅考虑该渠段的受水区用水、
输水损失。渠道的水量平衡约束分别为:
P i, t = P i + 1, t + q in, t - w t - q loss, t (11)
S j, t = S j + 1, t - w t - q loss, t (12)
式中:P 、S j,t 为河段 t 时段上游泵站、水闸抽(引)水量;P i + 1,t 、S j + 1,t 为河段 t 时段到达下游泵站、
i,t
水闸前的水量;q in,t 为渠段 t 时段区间来水量;w t 为 t 时段受水区对渠段需水量;q loss,t 为渠段 t 时段的
水量损失。
④湖泊调蓄能力约束。
V min, t ≤ V t ≤ V max, t (13)
式中 V min,t 、V max,t 分别为湖泊在 t 时段最小、最大蓄水量。
⑤泵站(水闸)工作能力约束。
P i, t ≤ P max, t (14)
S j, t ≤ S max, t (15)
式中:P max,t 为 i 泵站在 t 时段最大抽水能力;S max,t 为相应 j 水闸在 t 时段最大过流能力。
⑥调蓄湖泊北调控制水位约束。洪泽湖、骆马湖、下级湖除了给受水区供水,还要优先保证原
— 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