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2025年第56卷第8期
P. 95

导致城陵矶水位偏高所致,此时干流来沙较大的情形不多,因而不会影响本文提出的滩地淤积速率减
              缓的分析结论。当然,对这种特殊水情影响的具体量级,还需另外专门研究。


              5 结论


                  本文针对荆江沙质河段,利用长系列水文、泥沙数据和建库前后河道地形,系统研究了三峡建库
              前后流量-输沙率关系,从河道形态、水动力条件和泥沙输移状态等角度揭示了其形成机理,并分析
              其对河道冲淤的影响。主要结论有:
                  (1)研究河段内断面形态要素在流量满槽和平滩之后会发生突变,从而导致 B-H 关系随流量变
              化呈现出“板凳”状特征,受此影响的滩槽水动力差异十分明显。三峡建库后河床冲刷导致主槽
              下 切 、 水 深 增 大 , 但 水 面 比 降 变 化 不 大 ,“ 板 凳 ” 状 B-H 关 系 和 滩 槽 水 动 力 悬 殊 的 格 局 依 然 得 到
              维持。
                  (2)三峡建库前,在漫滩以上流量级主槽区的泥沙输移状态以冲泻质为主导,而由于滩地水动力
              较弱,主槽区的细颗粒泥沙进入滩地后,其运动状态会转化为床沙质甚至推移质而参与滩地塑造,由
              此导致流量-输沙率关系曲线在平滩流量附近发生向下的转折。下荆江滩地范围相比上荆江更大,因
              此流量-输沙率关系的转折特征更加明显。
                  (3)在三峡建库后,由于悬移质粒径粗化,在基流枯水期发生泥沙输移状态由悬移质向推移质
              的转化,而在漫滩以上流量级主槽区的泥沙输移难以进入冲泻质状态,由此导致输沙率曲线在枯水
              流量下出现一定临界特征,并且在平滩流量以上的转折特性消失。在建库后悬沙粒径大幅粗化导致
              流量-输沙率关系发生明显调整的情况下,冲刷将集中于平滩以下流量级,并且滩地淤积速率将会
              减缓。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尚未对悬沙中的粗细颗粒组分进行区分,上述结论虽能够说明变化的总体趋
              势,但针对滩槽不同部位以及粗细不同组分的精细研究仍有待开展。根据本文的结论,荆江河段滩地
              淤积速率大大减缓,因而近期避免河道行洪能力下降的着力点应该放在遏制滩地植被过分扩张,这可
              以通过三峡水库施放大洪水从而增大滩地淹没率来实现                          [29] 。


              参  考  文  献:



                                                                                           .
               [ 1 ] WOLMAN M G,MILLER J P.  Magnitude and frequency of forces in geomorphic processes[J]  The Journal of Geol‐
                      ogy,1960,1(68):54-74.
                                           .
               [ 2 ] 尹学良 .  河型成因研究[J]  水利学报,1993(4):1-11.
               [ 3 ] 许 全 喜 .  三 峡 工 程 蓄 水 运 用 前 后 长 江 中 下 游 干 流 河 道 冲 淤 规 律 研 究[J]  水 力 发 电 学 报 , 2013, 32(2):
                                                                                 .
                      146-154.
               [ 4 ] 李 义 天 , 薛 居 理 , 孙 昭 华 , 等 .  三 峡 水 库 下 游 河 床 冲 刷 与 水 位 变 化[J]  水 力 发 电 学 报 , 2021, 40(4):
                                                                                 .
                      1-13.
               [ 5 ] 董耀华,李凌云,王维国,等 .  2021 年长江荆江河道再查勘与治理新认识[J] 长江技术经济,2021,5(4):
                                                                                   .
                      5-10.
                                                                                                          .
               [ 6 ] RYAN S E, PORTH L S, TROENDLE C A.  Defining phases of bedload transport using piecewise regression[J]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2002,27:971-990.
                                                                        .
               [ 7 ] 申红彬,吴保生 .  冲积河流泥沙输移幂律函数指数变化规律[J]  水科学进展,2018,29(2):179-185.
                                                                                           .
               [ 8 ] NASH D B.  Effective sediment-transporting discharge from magnitude-frequency analysis[J]  The Journal of Geol‐
                      ogy,1994,102(1):79-95.
               [ 9 ] DODOV  B, FOUFOULA-GEORGIOU  E.   Fluvial  processes  and  streamflow  variability: Interplay  in  the  scale-
                                                            .
                      frequency continuum and implications for scaling[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05,41:W05005.
               [ 10] BLOM  A, ARKESTEIJN  L, CHAVARRIAS  V, et  al.   The  equilibrium  alluvial  river  under  variable  flow  and  its
                                                                                               — 105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