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9 - 2025年第56卷第8期
P. 99
表 1 鱼类育肥场水力生境指标体系及其生态学意义
指标层 指标 作用范围 对于鱼类育肥的生态意义
刺激鱼类性腺发育、维持鱼类及饵料藻等水生生物正常生长、抵御外来天敌、冲
流速(V) 单点
刷促进着生藻类生长更替、冲刷清洁河床
水深(h) 单点 提供鱼类活动空间、为着生藻类等水生生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生长环境
水力指标
弗劳德数(Fr) 单点 区分急流、缓流,区分河床底质类型,鱼类有选择倾向
流速梯度(grad(V)) 断面/平面 营养物质混掺,鱼类摄食位置,刺激鱼类生长发育
动能梯度(M) 断面/平面 反映水流能量消耗和紊乱程度,流态紊乱的地方,影响鱼类位置分布
深潭(Pool) 局部 鱼类庇护所,休憩所,抵抗外界压力的场所,是“休息庇护区”
水深浅、流速大的地方,水流参混作用强,含氧量高,底栖生物密度高,是鱼类
栖息地 浅滩(Riffle) 局部
的食物供应区,是刮食性鱼类的觅食地,是“索饵育肥区”
斑块
急流(Rapids) 局部 急流鱼类喜好区,促进河流纵向物质交换、能量传递、信息交流,是“物质输送区”
岸边缓流(Slackwater) 局部 鱼类食物来源地、河流营养物质来源地,是“食物来源区”
水域面积比(AREA) 局部 水生生物生存空间的大小
斑块景观 斑块面积比(PLAND) 全域 不同栖息地斑块大小、鱼类不同活动空间的大小
生态指标 香浓多样性指数(SHDI) 全域 水流形态多样性及复杂程度
聚集度指数(AI) 全域 水流形态的单一程度
表示水流中单位距离、单位质量的动能变化,反映水流能量消耗和紊乱程度,其影响鱼类位置分布,
是用来衡量水生生物对栖息地适宜性的指标。
弗劳德数(Fr)、流速梯度(grad(V))、动能梯度(M)等水力学参数都是在水深和流速的基础上计算
得出。各参数计算方法如下:
Fr = V/ gh (1)
grad (V ) = | V j + 1 - V j| /△s (2)
ˉ
M = V × (| V j + 1 - V j| /△s) (3)
其中:h 为水深,m; V j 为某横断面上一点的流速,m/s;V j + 1 为同一横断面上相邻点的流速,m/s; V ˉ
2
2
为某断面平均流速,m/s;△s = ( x j + 1 - x j ) + ( y j + 1 - y j ) ,△s 表示点 ( x j + 1 ,y j + 1 )和点 ( x j ,y j )的距离。
2.3 栖息地斑块对鱼类育肥的生态意义 深潭为河道中流速小、水深较深的区域,常是鱼类等水生生
物休憩和庇护的场所。洪水期间,深潭中的水流形成特定的涡旋是鱼类躲避洪水的庇护所;干旱期
间,在部分河道干涸或断流的情况下,深潭保证了水生生物的用水需求。浅滩为流速大、水深较浅、
水面破碎的水流区域。浅滩区域水流掺混能力较强,含氧量充足,底栖生物密度高,是鱼类的食物供
应区,是刮食性鱼类理想的觅食地。急流为流速大、水深大于浅滩且紊动较小的水流区域,在此区域
鱼类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来维持水流中位置,喜好急流的鱼类常栖息在此区域,为河流纵向营养物质
交换、能量传递提供驱动力。岸边缓流为流速慢、水深较浅的岸边水流区域,为河道提供有机物等,
是水生生物重要的食物来源地和上下游移动的主要通道。
本研究选用水域面积比、斑块面积比、香浓多样性指数及聚集度指数来量化栖息地斑块的空间异
质性。水域面积比(AREA)指被水流覆盖的区域占总河道面积的比。斑块面积比(PLAND)指上述四种
栖息地斑块面积占水域面积的比。
n
P i = (∑ a ij /A) × 100 (4)
j = 1
式中:a 为第 i 类景观类型中第 j 个斑块的面积,m²;A 为水域面积,m²。
ij
香浓多样性指数(SHDI)用于描述斑块类型分布的均匀程度和数量,该指数反映景观的异质性,当
— 10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