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1期
P. 120
W - W
H = 1 2 (8)
2BΔx
上式中,令 ΔW = W - W 表示高低流量期间下泄的水量差值,令 S = BΔx 表示水库响应段的表面积,
1 2
同时采用水位波动的振幅 A = H/2 带入上式,可得:
A = ΔW (9)
4S
η
上式中水库响应段表面积 S 与背景水位 ( ) 相关,假定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令:
S = a ⋅ η + b (10)
1 1
将式(10)带入式(9),并合并待定系数,可得振幅与泄流水量差( ΔW )和背景水位(η)之间的表达
式为:
A = ΔW (11)
a ⋅ η + b
)
通过三峡大坝的实测出库流量和秭归站的波高,可通过拟合求得待定系数 (a,b ,从而得到坝前水
位振幅估算公式:
A = DW ´ 10 -7 (12)
2.34 ⋅ η - 260.24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推导过程中假定水位与面积呈线性关系,导致方程(11)两端量纲不对等。公式
(12)的拟合结果如图 7 所示,其数据来源于 2018 年 1 月至 10 月中,三峡泄流日调节过程驱动的秭归
站水位波动实测数据。图 7 中阴影部分表示误差在 0.03 m 内。根据图 7,实测结果和拟合结果均表明
三峡出库流量日调节模式驱动的坝前水位振幅约在 0.04 ~ 0.30 m 之间,主要误差出现在水位振幅较高
的情况,误差来源可能包括上游及库区各支流的影响、库区其他波动的影响(例如风浪)以及式(11)
2
在推导过程中的假定等。总体来说式(12)的拟合结果与实测结果误差较小(R =0.72),在可接受范围
之内,可用于估算坝前水位波高。
η 0
η 0
0.4
η=η(t) Q=Q(t)
<Q> 0.3
实测值/m 0.2
W 1
W 2
η 1
Q=0
t 0 t 1 t 2
(a)
0.1
η 0
<Q>
<η> Q=Q(t)
η 1 0
Δx 0 0.1 0.2 0.3 0.4
拟合值/m
(b)
图 6 三峡日调节重力波的生成示意 图 7 秭归站实测振幅与拟合振幅对比
3.3 库区重力波传播特征 重力波在坝前生成后,会向库区上游传播,期间重力波振幅会不断发生
变化,相位也会逐渐滞后。重力波振幅的变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底摩擦、地形变化、与
上游或支流水体相互作用等。其中底摩擦和支流作用会不断耗散波能,导致振幅降低;地形的束窄
(或拓宽)会使波能发生汇聚(或发散),从而增高(或降低)振幅 [20] 。本节中将通过两个典型时段上(不
同库区水位)的水位振幅和相位沿程变化过程,分析重力波在库区的传播特征。
图 8 中显示了 2018 年 1 月 11 日 0∶00 至 1 月 16 日 0∶00,背景水位约 172.8 m 情况下,5 天内的水位
波动特征(高频滤波后,图 8(a))以及这 5 天的振幅(A)和滞后相位(Φ)沿程变化特征(图 8(b)(c))。
该 5 天内,库首生成的重力波振幅约 0.06 ~ 0.07 m,其向库区上游传播过程中,在约 250 km 范围内,
波能逐渐耗散,波高逐渐降低,而在 250 km 后,由于水深变浅,河道断面束窄导致波能汇聚增强,
且上游再无较大的支流(430 km 范围内),波高又逐渐上升。库区沿程的相位滞后时间随距离增加不
断延长,该重力波传播至 430 km的白沙沱站点时,所需时间大约 6 h,计算可得平均传播速度约 19.9 m/s,
— 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