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1期
P. 22

2),属极高地应力区,是同类工程中岩石低强度应力比最低的                             [17] 。在地下厂房洞室群开挖过程中出
               现了围岩变形量大(达 245 mm),卸荷松弛深(达 16 m),锚索大量超限的严重问题。
               8.1  围岩变形控制        在开挖中考虑高地应力的分区有序释放,充分发挥围岩自承能力,控制围岩应

               力调整与变形发展,采取“分层分段,间隔开挖;先洞后墙,先小后大;先浅后深,适时支护;协同
               变形,分级支护;抑制变形,主动支护;洞口开挖,超前锁固”的开挖支护原则,有效抑制围岩变形
               和破裂向深部扩展,确保大型洞室群围岩稳定。
                   在围岩浅表层施加锚喷柔性支护,在主厂房下游拱脚岩体开裂部位设置了框格梁-钢筋肋拱-钢
               护板或钢带等刚性固壁结构。浅表固壁可以加固岩体,提高岩体强度,增加围压,抑制围岩浅表破
               裂向深部扩展。对围岩松弛区采用精细控制灌浆补强,实测平均声波波速比灌前提高了 2.4% ~ 5%。
               此外,采用表层喷混凝土和钢筋肋拱确保锚墩荷载压力扩散,采用锚杆锚固浅表部围岩增加强度,
               锚索通过主动锚固提升围压并与深部岩体共同承担开挖卸荷作用,共同形成表层-浅层-深层复合支
               护联合受力,确保大跨度顶拱的破碎岩体能够形成承载圈,发挥围岩自承能力。
               8.2  适时支护      对于脆性围岩,围岩应力最终处于弹性末端之前,围岩应变最多达到稳定和非稳定
               软化区分界时的应变,此时脆性岩体支护结构发挥的作用最优。根据研究成果提出了支护时机计算
               方法,指导现场适时支护,5 机组最优支护时机分布见图 11。
                                         #

                                                                     位移/mm














                                     #
                        图 11  锦屏一级 5 机组最优支护时机 T x (天)分布               图 12  长期运行稳定后围岩位移等值线云图
               8.3  围岩时效变形稳定分析             基于非定常黏弹塑性流变模型的洞室群长期稳定性分析成果表明,围
               岩变形计算值与实测值规律一致,量值相当,运行期洞室群围岩应力状态和塑性区深度未发生明显
               变化,围岩变形和锚索支护力在开挖完成 0.5 ~ 1 年内基本收敛,断层和煌斑岩脉影响区域的变形和
               锚索受力在 3 ~ 5 年内逐步趋于收敛,长期运行稳定后围岩位移等值线云图见图 12。综合监测和数值
               分析成果,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支护体系整体稳定安全。


               9  高山峡谷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场地时空拓展与利用


                   工程区河谷深切,岸坡陡峻,两岸谷坡高差 1500~2500 m,阶地不发育,地质灾害频发,坝区
               附近可供利用的施工场地极为有限,还需兼顾锦屏二级水电站西端闸坝、电站进水口及引水洞工程
               同期施工对施工场地的需求,面临施工场地稀缺、交通条件差、场地安全条件差、环境保护要求
               高、施工场地布置极为困难等突出问题。(1)交通隧道布置。场内外交通工程以布置隧道为主,枢纽区
               36.3 km 场内公路隧洞总长 25.86 km,隧道占约 71%,可减少形成高陡人工边坡,减少植被扰动对环境
               的影响。(2)设施地下布置。将巨型水电站工程坝区供水系统、部分变电站、骨料生产与运输设施、
               炸药库等均布置于地下洞室。此外,为解决供应大坝混凝土的高线拌和系统场地不足问题,将混凝
               土拌和系统的骨料仓以及骨料仓的受料和出料系统全部置于地下;首次采用强制式拌和系统拌制常
                                                                                   2
                                                  3
               态混凝土供应大坝浇筑,容量为 2×7 m 。这种布置方式下,占地仅 1.2 万 m ,实现了整个系统在右岸
               1975~1885 m 之间坝肩开挖形成的有限平台的布置,且系统紧邻坝肩。(3)管带机骨料运输。首次在
               水电工程中采用管状带式系统运输混凝土骨料,该系统穿山越江,总长约 5.6 km,设计输送能力

                — 18   —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