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1期
P. 27
(a) 单元法向 (b) 单元切向
图 1 内聚单元本构关系
d
3
qd = -k Ñp = - 12μ Ñp (5)
t
式中:q 为单位切向流量;d 为裂缝宽度; Ñp 为单元长度方向上的水力梯度; k 为切向渗透系数;
t
μ 为流体动力黏度。
内聚单元顶面、底面可视为零厚度透水层,详见图 3。法向渗透满足如下方程:
ìq = c ( p - p t )
i
ï t
t
í (6)
ï q = c ( p - p )
î b b i b
式中: q 、 q 分别为顶面、底面的法向渗透量; c 、 c 分别为顶面、底面的渗透系数; p 、 p 分
t
b
b
b
t
t
别为顶面、底面孔隙压力; p 为中面孔隙压力。
i
顶面
p t
透水层 p i
(厚度=0)
底面 p b
图 2 内聚单元渗流流动特征 图 3 内聚单元法向渗透效应
2.3 衬砌内置钢筋本构模型 实际工程中,衬砌钢筋应力普遍较低,往往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21] 。鉴
于此,本文采用下式的双直线理想弹塑性本构关系:
ìσ = E ε ,ε < f y E s
s
s
s
s
í σ = f ,ε > f E (7)
î s y s y s
式中: σ 、 ε 分别为钢筋应力、应变; E 、 f 分别为弹性模量和屈服应力。
s
s
y
s
数值计算中通过埋藏式线性杆单元 T3D2 进行模拟,并假设钢筋与混凝土之间不存在相对滑移,
混凝土单元结构响应对内置钢筋单元的节点产生相应的约束效应。
2.4 数值计算控制方程 采用间接耦合方法进行计算,假定水体及固相材料不可压缩,计算渗流场
[3]
的矩阵方程如下 :
[ ]{ } = { } (8)
K
h
A
s
h
A
K
式中: [ ] 为总渗透矩阵; { } 为节点水头列阵; { } 为渗流边界积分所得的节点荷载。
s
基于渗流场计算结果,可按照下式将渗透体力换算为等效节点荷载 { } [1] :
F
S
—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