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2期
P. 8
(3)严重胁迫型(曲线 AIJK)。当区域水资源极其短缺,用水总量自然发展峰值(W )远高于水资源
E
承载能力(W ),尽管经济社会仍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其用水也会受到严重胁迫,不得不进行严格调
3
控,用水量将严重偏离自然发展轨迹。在这种情景下,不仅要优化生产、提升效率,可能还要放弃
发展规模,控制人口和产业总量。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大限度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这些区
域往往通过挤占河湖生态用水、超量开采地下水,或通过区域外调水的方式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来维持一定程度上的发展用水需求。在这些综合因素影响下,区域用水量发展如图 2 中曲线 AIJK 所
示,呈现缓慢增长甚至是波动发展。曲线与水资源承载控制线的距离,取决于政府的调控策略及其
实施强度,但长远必须回归到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以下。北京是这种类型的代表,人均水资源不足
200 m ,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用水量急剧增加,1992 年用水总量达到
3
3
46.4 亿 m ,远超过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开始压缩农业种植面积、搬迁高耗水工业企业、提高用水
效率,实现了连续 10 年的用水量下降,2002 年降到 34.6 亿 m 。但随着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加,又开始
3
出现了持续稳定的刚性增长过程,不得不依靠外调水提升区域承载能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2.3 用水峰值特征 用水自然发展峰值和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影响区域用水总量的关键因素,直接决
定用水极值出现的时间和大小,其中自然发展峰值主要由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决定,包括经济社会规
模、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水资源承载能力主要由水资源条件决定,用水总量控制红线是中国目前
最直接的约束指标。
(1)产业和经济结构特征。分析已经出现用水峰值的主要发达国家用水总量和经济社会发展历
程,发现 1970—1990 年代是发达国家用水总量达到峰值的集中时期,到达用水峰值时这些国家的产
图 3 主要发达国家用水总量拐点时间及其对应的经济社会指标
— 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