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2期
P. 11
图 7 全国 358 个地行政区市用水总量增长趋势分区图
图 8 358 个地级行政区 2017 年较 2010 年第三产业占比增加幅度
用水总量增加 4%至 12%,均值为 8%;三产占比从 55%增长到 60%时,其用水总量增加 5%至 11%,
均值为 8%。考虑到节水技术提高和政策约束以及后发效应,本次研究设定各地区不同区间内三产占
比增加所对应的用水量增加幅度略低于历史数据平均值。
3.2.3 总量规模影响 近年来我国省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大城市群等区域呈人口和产业的聚集
性发展。2000—2017 年,全国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 0.2%,而 31 个省会城市(含直辖市)年均人口增长
远高于全国平均值(拉萨市除外)。未来一段时期内,预计这些区域人口与经济规模仍将保持较高速
度增长,刚性用水需求强烈,用水总量极值时间将随规模增加而延缓,出现用水峰值时第三产业占
比将达到 65%左右甚至更高水平。因此,本文进行省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群用水极值预
测时,考虑规模增长效应对用水峰值的影响。
3.2.4 供给支撑保障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影响用水量的重要因素,不仅受限于水资源本底条件,还
需要供水能力保障,因此,用水量发展预测必须充分考虑新增供水能力的影响。近年来,国家确定
3
了 172 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规划增加供水能力达 800 亿 m 左右,将对地区用水总量的发展产生
重要影响。2020 年,国家规划重大推进 150 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供水增加 420 亿 m 。截至目前,已
3
3
经累计开工建设 142 项,包括正在实施的滇中引水工程(规划 2040 年多年平均引水量 34.03 亿 m )、引
江济淮工程(规划 2030 年引江水利 33.03 亿 m ,远期扩展到 43 亿 m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
3
3
(多年平均供水量 17.08 亿 m )等,还有处于规划阶段的南水北调中东线二期工程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3
等,以及再生水、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源利用量的增加,都将提升供给侧保障能力。
3.3 用水总量极限 根据上述参数体系,以 2017 年为基准年,预测未来各地级行政区经济发展,即
第三产业占比绝对值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前述所分析确定的经济发展与用水总量增长之间的
对应关系,确定不同发展阶段各地级行政区用水总量的增长量,从而计算得到未来 30 年各地级行政
— 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