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2期
P. 15
质的生态产品,对水资源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6] ,2003 年以来,全国人工生态环境用水量持续快
速增加,2017 年达到 162 亿 m 。预计未来一个时期仍将保持增长的态势,但纳入现状统计范畴的生
3
态用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自然河湖
生态环境逐步修复,人工补水需求将会减弱,同时在水资源短缺地区也不宜大规模发展人工河湖生
态系统。因此,预判未来人工生态补水大概率将维持在 300 亿 m 左右。
3
4.4 不确定性分析:未来用水极值预测 未来中国用水量预测受多种因素影响,极值及其出现时点
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 4 个方面:
(1)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塑世界,人工智能、互联
网、大数据带来无限的潜力和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推动社会深度发展演变,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
式及其规模难以准确判断,在这个过程中也将促进节水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用水预测的不确定性。
同时用水涉及千家万户无数个环节,难以预期是否会产生某项革命性用水措施,并在未来一段时期
大面积推广,大幅缩减经济社会用水量。
(2)用水统计的不确定性。由于现状用水监测计量覆盖不足,用水统计估算因素较大,人为因素
难以避免,未来随着监测计量体系逐步完善,统计数据将会越来越接近真实情况。另外,统计口径
3
的变化也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比如,现状全国直流火核电用水高达 478 亿 m ,占工业用水的 38%,
以后统计方式是否会变化存在不确定性;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高达 1023 亿 m ,现状并没有纳入供水统
3
计;人工生态环境补水统计范畴的界定也存在不确定性,类似引江济太、平原水网环境配水等是否
纳入统计存在变数;预计未来一个时期污水资源化利用将有较大幅度增加 [37] ,但是废污水高标准处
理后排放和利用如何细化界定,也将影响未来用水统计。
(3)食物安全保障的不确定性。粮食安全是我国长期以来一项基本战略,近年来粮食生产呈稳定
发展的态势,2017 年达到 6.17 亿 t,但与此同时,我国粮食自给率却不断降低,截至目前已经降低到
85%左右,大豆、豆油、玉米等其他非主粮对外依赖程度高。如果出现重大国际贸易问题,中国食
物安全需要依赖国内生产,将不得不大规模增加农田灌溉面积,增加灌溉用水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4)重大工程的不确定性。我国北方地区用水量主要受到供给侧水源条件和工程能力集合约束,
而西南地区基础水利设施也是影响用水的主要因素,不排除未来一个时期大幅度优化水利基础设施
网络,改善供给侧保障能力。比如 2002 年国家批复的《南水北调总体规划》,确定工程最终调水规模
为 448 亿 m ,其中东线 148 亿 m ,中线 130 亿 m ,西线 170 亿 m ,而现状仅完成东线和中线一期工
3
3
3
3
程,约为规划规模的 30%。南水北调西线也存在不同规模调水的广泛讨论,不排除为了大幅改善中
3
国北方水土资源匹配格局,未来实施大规模西部调水的可能性,甚至将调水规模提高到 600 亿 m 左
右,大幅提升北方缺水地区供水“天花板”,届时中国用水极值甚至可能接近 7000 亿 m 。
3
5 结论
用水变化规律事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生态环境保护布局和水利工程规划总体格局,文章
解析了经济社会规模、生产水平和水资源供给对区域用水的三元驱动作用,构建了一种受制于资源
约束的适应性增长曲线,提出区域用水自然增长、发展约束和严重胁迫 3 种增长类型,并以全国 358
个地市为基本单元,开展了用水极值及其时点预测,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分析出现用水拐点的世
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历程,发现达到用水极值存在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峰值期人均 GDP 集中在 1 万
美元以上,城镇化率都超过 70%,第三产业比重均达到 60%以上,从总体趋势上看,用水峰值发生
时间越趋后,到达峰值时经济社会指标值就越高。(2)从全国水资源公报统计来看,近 10 年全国用水
总量和部分行业用水量表现出拐点的现象,但本研究认为现状中国并没有达到出现用水拐点的经济
社会条件,这一变化受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发展方式调整、大力实施节水、提高用水效率、水资源
约束作用等影响,但外部统计因素不容忽视,甚至可能是拐点假象的主导因素。(3)本文以地级行政
区为基本单元,预测了用水极值及其出现时点,进而集合得到全国用水极值信息。结果表明,在已
— 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