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2期
P. 14

国际上通常将 40%作为流域地表水合理开发利用率的警戒线,我国整体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只有 18%,但是淮河流域超过了 50%,黄河流域超过了 62%,辽河和海河流域超过 70%,绝大多数
               内陆河地表水开发利用率超过 84%~92%,这些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正常开发利用的上
               限,甚至达到资源利用的极限,进一步增加供水的潜力极小,甚至需要退减袭夺生态的用水。
                   供给“天花板”现象带来两个方面影响:一是导致约束型缺水,经济社会虽然仍处于低水平发展
               阶段,但是由于无水可用或者供水的经济和生态成本太高,正常的发展用水无法得到满足。比如黄
               河流域上中游地区        [34] ,人均 GDP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83%,工业化进程远未完成,但由于缺水,很
               多地区规划的产业无法落地,或只有通过水权转换以高额水价获得增量用水。二是产生转嫁型缺
               水,依靠袭夺农业和生态用水,维持经济社会正常发展。海河流域最为典型,在工业发展用水受到
               严重抑制的同时,城市化和粮食安全用水长期以透支地表河湖水和地下水为代价,导致平原区主要
                                                                   3
               河流常年大范围断流干涸,累积超采地下水达到 1800 亿 m ,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也说明在保
               障生态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供水“天花板”高度,仍是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4.3  分行业研判:差异化需求分析                 前文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水资源条件,预测了全国
               358 个地市行政区和集合用水量极值时点和数量规律,有必要分行业讨论分析未来用水增长潜力。
                  (1)城镇化用水仍将呈现较快增长态势。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 年)》,尽管我国人
               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但总体仍处于增长趋势,预计 2030 年前后才达到峰值。另一方面,人口集
               聚将进一步增强,预计到 2030 年,农村将向城镇累计转移约 2 亿人,全国城镇化率将增加到 70%。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生活用水量将显著增加。2000 年以来,全国城市化
               率从 36.2%增加到 2017 年的 59.6%,同期城镇生活用水从 284 亿 m 增加到 655 亿 m 。根据我国城镇化
                                                                                         3
                                                                          3
               率与城镇用水的相关关系,城镇化率每增加 1%,城镇生活用水将增加 16.7 亿 m 。有研究预测中国城
                                                                                       3
                                                                                                        3
               镇化率峰值可能在 75%左右,则到人口和城镇化率高峰期,我国城镇生活用水将增加 250 亿 m 左
               右,预计总用水量将超过 900 亿 m 。
                                             3
                  (2)工业用水受三大作用影响,拐点隐约出现,预计未来不会有明显增长。随着工业结构的调整
               和用水效率的提升,近 20 年以来我国工业用水总体呈现稳中稍降的态势,其中松辽流域和东部沿海
                                                                     3
               地区最为明显,与工业用水峰值相比,松辽流域减少 109 亿 m ,东南诸河和珠江流域片区减少 92 亿 m 。
                                                                                                         3
               未来工业用水发展受到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差异和能源安全需求三重作用叠加影响。首先,我
               国已经总体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产业结构将由重化工主导转向以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为内涵的新
               阶段,用水需求总体动力将减弱;其次,为稳住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
               列,未来仍需要延长一段时期工业化,考虑我国工业发展不平衡和经济梯度规律,中西部地区工业
               发展和用水需求动力依然强劲;另外,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 70%和 45%,能源安
               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突出的问题,但是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可预见的未来 20 年左右时间,
               煤炭开发、煤化工等能源产业发展用水需求仍然强烈。综合以上 3 个因素正负作用,宏观判断我国工
               业用水总体不会出现大幅增长态势,但区域差异将更加突出,国家政策制定要予以充分体现。
                  (3)农业用水受控于水源保障和灌溉面积,两方面因素均不支撑大规模增加。保障农业灌溉对我
               国粮食安全具有决定性影响,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 50%,但其生产全国 75%的粮食、90%的经济
               作物  [35] 。另外,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推进,粮食播种面积不断下降,粮食产能逐
               渐向主产区集中,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分布严重背离的现象日益加剧,北方 15 省份粮食产量占全国的
               比重由 1980 年的 40%提高至 2017 年的 59%。受限于水资源条件,北方地区增加灌溉用水的潜力极为
               有限;而南方地区因为耕地面积的限制,农业用水也难以大幅度增加。2000 年以来,我国农业用水
               总量平均约为 3750 亿 m ,随着节水技术大范围推广应用,考虑农业用水向城市和工业转移的趋势难
                                    3
               以改变,以及规划发展的灌溉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等因素,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用水将
               基本维持在 3750 亿 m 左右。
                                  3
                  (4)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强烈,但计入统计范畴的仅为人工生态补水。现状全国正常年份挤占河湖
               生态环境用水超过 100 亿 m ,北方地区地下水超采面积超过 19 万 km 。美丽中国建设需要提供更多优
                                       3
                                                                             2
                 — 138  —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