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3期
P. 16

观载体,把水利工程调度和水资源配置结合起来,是在流域水利工程特别是蓄水工程建设基本完善
               的条件下,实现水资源宏观配置与微观调控统一的重要需求                            [14-16] 。然而,以往水资源配置与水利工程
               调度服务于不同目标,二者结合不紧密。前者旨在提出规划建设湖库工程、增加可供水量与强化节
               水、减少需求,压缩供需缺口的策略,后者则服务于工程运行管理,提出湖库工程运行调度规则和
               运行方式。
                   为此,针对目前水资源常规调控模式供需分离、配置与调度不结合,难以支撑水资源严格管理
               和集约化开发利用的新需求,本文尝试建立流域水资源供需双侧调控模型,提出供需双侧协调、配
               置与调度紧密结合的水资源调控新模式,以南四湖流域为实例开展应用研究,从经济效益、节水效
               益、供水保证率等方面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  流域水资源供需双侧调控模型

                   流域水资源供需双侧调控模型,包括数据录入、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三部分,如图 1 所示。其中
               需水侧模型(需水预测模型)与供水侧模型(多水源配置模型、工程调度模型)构建是核心。需水预测
               模型,涵盖生活、工业、生态和农业 4 个用户,其中农业需水模型是本文重点研究内容之一;供水侧
               模型,包括多水源配置与工程调度模型。需水侧模型(农业需水模型)、供水侧模型(多水源配置模型
               与湖库调度模型)都有各自的目标函数、约束条件,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能通过“可供水过程”与
              “需水过程”的分解耦合,将需水侧模型输出作为供水侧模型的输入,将供水侧模型的输出作为需水
               侧模型的输入,实现流域水资源供需双侧之间的联合调控;多水源配置模型与湖库调度模型之间,
               通过前者给出的系统缺水量激励湖库调度模型进一步优化,进而给出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传输到
               多水源配置模型,实现多水源配置与工程调度的统一。































                                              图 1  流域水资源供需双侧调控模型框架
                   与水资源常规配置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供需双侧调控模型可通过同时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种
               植结构和水利工程调度运行方式,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良好匹配,以及水资源宏观
               分配方案与水利工程微观调度方式的统一。该模型的时间尺度可选择月、旬、日,既可针对不同年
               型进行模拟分析,也可进行长系列分析模拟。
               2.1  需水侧模型       本研究考虑到生活和工业需水,受降水丰枯变化影响相对较小,且在流域需水结
               构中比例不大,本文采用定额法进行预测分析;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采用 Tennant 法,按照多年平

                 — 266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