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2021年第52卷第8期
P. 8
低的特点,与含沙量变化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2013 年以后,TP 浓度呈下降趋势,而 DP 含量有所
增加。南津关断面的 TP 浓度在 2003 年以前略有增加,2003 年以后有所减小,而 2013 年以后 DP 浓度
增加,TP 浓度以 DP 为主。鉴于上述分析,可以 2003 年和 2013 年作为时间节点,将 1997—2017 年划
分为 3 个时段进行对比分析,即:1997—2002 年代表水库蓄水前;2003—2012 年主要代表三峡水库
蓄水;2013—2017 年代表上游水库群蓄水。
3.1 磷浓度等时空分布特征 图 4 给出了三峡库区流量、含沙量、TP 和 DP 浓度在不同时间段的沿程
变化情况。2003 年以来,清溪场以下各断面的流量略有减小。1997—2002 年,寸滩-南津关区间的含
沙量变化不大,南津关的含沙量略小于寸滩。2003—2012 年,由于上游水保工程与部分支流水库运
行,寸滩断面的含沙量相比 1997—2002 年有所减小;同时,大量泥沙在三峡库区淤积,导致出库含
沙量显著减小。2013—2017 年,长江上游向家坝、溪洛渡等水库相继运行后,朱沱、寸滩断面的含
沙量进一步大幅减小(减幅约 70%);部分泥沙在三峡水库淤积,但淤积量小于 2003—2012 年。
(m 3 /s) (kg/m 3 )
流量/ 含沙量/
距三峡大坝距离/km 距三峡大坝距离/km
(a) 流量 (b) 含沙量
(mg/L) (mg/L)
TP/ DP/
距三峡大坝距离/km 距三峡大坝距离/km
(c) 总磷 (d) 溶解磷浓度
(注:Ⅲ、Ⅴ分别代表地表水Ⅲ类、Ⅴ类水质标准对应的总磷浓度,即 0.2 和 0.4mg/L)
图 4 流量、含沙量、总磷和溶解磷浓度在不同时间段的沿程变化情况
1997—2002 年,沿程 TP 浓度基本平稳,在 0.18 ~ 0.22 mg/L 范围内,自万县以下有所减小。2003—
2012 年,寸滩断面的 TP 浓度相比 1997—2002 年有一定幅度的升高;三峡水库运行导致大量泥沙淤积的
同时,也拦截了部分泥沙颗粒承载的磷,故库区 TP 浓度沿程减小的趋势较为明显。2013—2017 年,与
含沙量变化类似,上游水库群逐渐运行后,朱沱、寸滩断面的 TP浓度相比 2003—2012年有大幅减小(减
幅约 40%);同样,部分 TP随泥沙颗粒在三峡水库滞留,但 TP浓度减幅小于 2003—2012年。
三峡水库蓄水前,DP 浓度沿程变化不太明显,约为 0.06 mg/L,沿程略有增加。2003—2012 年,
清溪场断面的 DP 浓度相比 1997—2002 年略有增加,主要是支流乌江汇入(武隆断面)的变化引起的
(如图 5 所示,武隆断面的磷浓度在 2005—2007 年以后快速升高,且以溶解磷为主);三峡水库拦截
泥沙和 TP 的过程中,部分 DP 转变为 PP 在库区沉积,而干支流的磷交换、支流水华等也会影响 DP 的
迁移转化 [26] ,故万县以下的 DP 浓度有所减小。2013—2017 年,沿程的 DP 浓度较 1997—2002 年和
— 8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