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2021年第52卷第8期
P. 10
20
20
(万 t/a) 15 (万 t/a) 15
磷负荷/ 10 5 磷负荷/ 10 5
0
0
(a) 入库磷通量变化 (b) 出库磷通量变化
100
磷拦截率/% 50 0
-50
-100
(c) 库区磷拦截率变化
图 6 入出库磷负荷及库区磷拦截率的变化 (注:颗粒磷负荷=总磷负荷-溶解磷负荷)
间汇入。河道输沙以汛期为主,各断面的汛期输沙量占全年的 73.7-96.2%。泥沙拦截率在 1997—
2002 年为负值,主要反映了未建坝时期自然条件下的河道冲刷、支流汇入及区间产沙等情况(2003—
[28]
2016 年,三峡水库区间的年均入库沙量为 1775 万 t,占总入库沙量的 10.3% );2003—2012 年和
2013—2017 年,库区的泥沙拦截率(全年)分别为 75.0%和 78.3%,非汛期的拦截率相对更高,接近
90% 。 受 库 区 拦 截 作 用 的 影 响 , 南 津 关 断 面 的 年 输 沙 量 从 1997—2002 年 的 4.009 亿 t/a, 减 小 到
2003—2012 年的 0.478 亿 t/a、2013—2017 年的 0.127 亿 t/a,减幅分别为 88.1%和 96.8%;其中,汛期
分别减小 87.3%和 96.6%,非汛期分别减小 95.0%和 98.5%。
图 6 进一步给出了入库断面(寸滩 + 武隆)、出库断面南津关在不同时段、汛期和非汛期的磷负荷
情况,以及相应的库区磷拦截率。1997—2002 年,进入三峡水库区间的年均 TP 负荷为 12.07 万 t(汛
期和非汛期分别为 10.14 和 1.93 万 t,即三峡水库区间的磷输移以汛期为主),DP 负荷为 2.05 万 t;区
间年平均滞留 TP 2.98 万 t、DP -0.79 万 t,对应的 TP 和 DP 拦截率分别为 24.7%和-41.5%;其中,非汛
期基本不存在磷滞留(包括 TP 和 DP)。2003—2012 年,三峡水库入库的年均 TP 负荷为 13.31 万 t,DP
负荷为 2.39 万 t,与 1997—2002 年接近;三峡库区年平均拦截 TP 7.96 万 t、DP 0.35 万 t,对应的 TP 和
DP 拦截率分别为 59.8%和 14.6%;非汛期和汛期的磷拦截情况相似,且 TP 和 DP 均在库区发生滞留,
但水库运行对 TP 的拦截率更高,即以 PP 拦截为主。2013—2017 年,向家坝、溪洛渡等上游水库相
继运行,加之沿程点源污染排放强度的增加(以 DP 为主),入库 TP 负荷(6.37 万 t)相比 1997—2002 年
和 2003—2012 年减少约一半,但 DP 负荷(3.36 万 t)增加约 40%,故 DP 所占比例相应抬升,三峡水库
运行对磷的拦截作用明显减弱,尤其是非汛期;具体地,三峡库区年平均拦截 TP 0.91 万 t、DP -0.62
万 t,对应的 TP 和 DP 拦截率分别为 14.4%和-18.5%。总体上,三个时段的全年磷拦截率均与汛期类
似(见图 6c),即主要受汛期的磷输移规律的影响。
相应地,南津关断面的年均 TP 负荷从 1997—2002 年的 9.09 万 t,减小为 2003—2012 年的 5.35 万 t、
2013—2017 年的 5.45 万 t,减幅分别为 41.1%和 40.0%;其中,汛期分别减小 39.0%和 52.2%,非汛期
分别减小 45.7%和 13.8%。年均 DP 负荷从 1997—2002 年的 2.90 万 t,减小为 2003—2012 年的 2.04 万 t,
而 又 增 至 2013—2017 年 的 3.99 万 t, 变 幅 分 别 为 -30.0%和 36.7%; 其 中 , 汛 期 分 别 变 化 -33.1%和
— 8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