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2021年第52卷第9期
P. 21
含植物组的试验有乔木组、灌木组、芦苇组,所有植物均取自现场,裁剪后所有植物高度 h 均
v
为 65 cm。试验水槽中植物布置及对应的现场调研情况如图 3 所示。水槽宽度为 2 m,与现场调研的
乔木及灌木品种沿河宽方向的行距相近,植物沿水流方向的株距同现场一致,试验结果可适用于独
流减河滩地上布置对应植物的整片区域。等效床面的宽度 B 取为 2 m,等效床面的长度 L 与株数、株
0
距有关。等效床面面积等于植物株数、株距、行距三者的乘积。所采用乔木品种为槐树,是独流减
河滩地常见的乔木,布置间距为 2.8 m,共布置了 3 棵,等效床面覆盖的区域为 2 m×8.4 m(水面线测
#
量断面 2 ~ 10 之间),直径为 6 cm,不考虑分枝和叶片。所采用灌木品种为紫穗槐,是独流减滩地常
#
#
见的灌木,布置间距为 1.7 m,共布置了 5 株,等效床面覆盖的区域为 2 m×8.4 m(水面线测量断面 2 ~
10 之间),每株灌木平均有 20 根直径为 8 mm 的分枝,每根分枝上约有 200 片 4 cm×1.5 cm 的叶片。芦
#
苇杆直径为 4 mm,平均每根 65 cm 高的芦苇杆有 4 片 35 cm×2 cm 的叶片,种植密度为 250 根/m ,等
2
效床面覆盖的区域为 2 m×2.1 m(水面线测量断面 4 ~ 6 之间)。
#
#
3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依据试验数据得到研究区域的平均流速和水力坡降,计算得到分区阻力,将各分区的植物阻力
合成,得到实际河道相应水流条件下的植物阻力系数 f ,换算得到植物等效附加糙率 n ,进而求得等
v v
效床面糙率。对含植物组而言,研究区域对应植物等效覆盖区域。
研究区域的平均流速 u 可由下式确定:
v
u v = Q (B 0 h ˉ ) (1)
ˉ
式中:Q 为试验流量,m /s; h 为研究区域的平均水深,m;B 为研究区域的宽度,m。
3
0
研究区域的水力坡降可表示为:
æ u i 2 ö
S f = - d ç ç h i + 2 (2)
dx è 2g ÷ ÷| 1
ø
式中:h 为第 i 个断面的水深,m;u 为第 i 个断面的平均流速,i=1 代表研究区域上游断面,i=2 代表
i
i
研究区域的下游断面;x 代表研究区域纵向长度,m。
各试验工况均为渐变流,近似作为均匀流进行处理,结合曼宁公式,综合糙率 n 可由下式确定:
n = R 2 3 S f 1 2 u v -1 (3)
根据水力半径分割法 [39] ,综合糙率 n 也可表示为:
æ 3 2 χ w 3 2 χ b ö 2 3
n = çn w χ + n b χ ÷ (4)
è ø
式中:n 为床面糙率;n 为水槽两侧边壁糙率; χ 为湿周,m。
b w
含植物组床面阻力减去无植物组床面阻力得到植物阻力,植物阻力大小与水槽两侧边壁糙率无
关,依据水槽壁面材料本文试验取为常数 0.01。试验求解等效床面阻力时,植物阻力只附加于床面
上,床面糙率剔除了水槽两侧边壁的影响。
根据式(3)和式(4),可求得床面糙率 n 。
b
结合达西-魏斯巴赫公式,可得:
3 2 1 4 -1/2 (5)
f b = 8gn b0 S f u v
3 2 1 4 -1/2 (6)
f ′ = 8gn ′ b S f u v
式中: f 为原床面阻力系数; f ′为等效床面阻力系数; n 为原床面糙率; n′ 为等效床面糙率。
b b0 b
将植物阻力均匀分布在床面上,阻力系数可直观反映等效床面阻力各部分,根据阻力系数的可
加性,植物阻力系数 f 可表示为:
v
(7)
f v = f ′ - f b
— 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