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7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11期
P. 117
江,南昌主要依靠赣江,合肥主要依靠来自大别山水库引进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和巢湖供水,其
中巢湖水质不好。
上海市自来水厂原先多沿黄浦江而建,就近取水,到 1980 年代,黄浦江受到城市生活和工业污
染影响,水质日益变差。为了改善原水水质,1987、1998 年先后进行了黄浦江引水一期和二期工
程,各水厂由就近取水改为集中从黄浦江上游引水。1990 年,上海经济开始快速发展,用水需求不
断加大,仅靠黄浦江水源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1992 年在长江口建成第一个沿岸水库——陈
行水库,结束了上海以黄浦江作为唯一饮用水源的历史;2010 年,在长兴岛北侧又建设了青草沙水
库,库容量 4.3 亿m , 供水能力达到 719 万m /d,从此,长江成为上海的主要水源地。2012 年在长
3
3
江口崇明岛西南部又建成东风西沙水库,有效库容为 890 万m ,改善了崇明岛等地供水水质。自青
3
草沙水库建成后,上海原水 70%来自于长江。2015 年在黄浦江上游建成金泽水库,为上海西南五区
水厂提供原水,从此上海所有水厂的原水均由四大水库供应,不再直接从江河中取水。上海市和杭
州市主要依赖从河口提水,不仅严重依赖客水,而且两市皆易受天文大潮和风暴潮影响,存在咸水
倒灌的问题。
4 农业和农村用水
农业灌溉和农村居民用水关系密切,虽然传统的农村用水主要依靠当地的山塘和地下水,但近
20 年随着国家和地方大力推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举措,目前几乎所有引调水工
程及灌溉工程都兼顾向城镇和农村的供水任务。
4.1 农业灌溉 长江上、中、下游因气候及地形地貌不同,农业灌溉发展方式和途径也不同。上游
地区多高山、深谷,地形复杂,除四川盆地外,兴建灌溉设施多为小型、成本高,工程难度大,而
且水源不稳定,灌溉保证率相对较低。中下游降雨量大、水系发达,水稻、水产养殖较多,且引水
提水方便,但农业节水意识不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长江流域已建成灌区 15.6 万处,有效灌溉面积 22 573 万亩,有效灌溉率 49%,其中万亩以上灌
区面积占 48%。目前,100 万亩以上的灌区有 17 处,主要分布在上游的成都平原、中游的唐白河地
区及中下游平原区,具体按区域分布如下:四川的升钟水库灌区,武引灌区;重庆的龙溪河灌区;
湖北的漳河水库灌区,泽口灌区,引丹灌区,引汉灌区,东风渠灌区,兴隆灌区,徐家河灌区;湖
南的韶山灌区;河南的鸭河口水库灌区,引丹灌区;江西的赣抚平原灌区;安徽的淠史杭灌区,驷
马山灌区,花凉亭灌区等。目前长江上游农田灌溉率为 31%;中游地区平原、丘陵分布多,适于兴
建大中型蓄、引、提工程,农业灌溉率达到 59%;下游地区多平原、浅丘,且地处平原湖区和水
网,水源较充足,引水和提水工程较普遍,农业灌溉率达到 75%。
长江流域传统的缺水地区主要在四川盆地、滇中地区、黔中地区、湖南衡邵丘陵区、江西赣南
地区、汉江唐白河地区、湖北鄂北岗地等。针对区域缺水问题,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十二五”和“十三
五”期间实施了一批大型引调水工程和灌区,已建、再建和规划的主要有:南水北调中线、四川的亭
子口(以嘉陵江为水源)、向家坝灌区(以金沙江为水源),都江堰扩灌、武都引水、长征渠引水工程
(以青衣江为水源);贵州的黔中水利工程;云南的滇中调水、引漾入洱工程;湖北的鄂北调水工
程;下游安徽的引江济淮工程等。若规划水平年内上述工程建成与运行,除衡邵和赣南两地外,基
本解决了长江流域传统的干旱地区缺水问题。
4.2 农村饮水 “十三五”时期以来,长江经济带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截止 2020 年
底,除重庆市和四川省外,各省市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均大于 9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的 83%;从地区分布看,上海、江苏和浙江等东部地区省(市)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显著
高于中西部地区(如表 4)。
— 1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