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2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11期
P. 122

为解决上述问题,松辽流域规划修建了三江连通工程、松花江河湖连通工程和辽宁省东水西调
               工程等,旨在优化水资源空间分配,提升区域水资源互调互济能力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缓解农
               业、城市供水危机,修复和保护湿地生态,有效治理河流-河口污染。随着连通工程的修建,江河湖
               库水网间的联系将变得更加密切,用水结构更加多元化、水质需求更加差异化、水源类别更加多样
               化,水资源调控涉及范围更广、调控空间更大、调度目标更多,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对松辽流域
               水资源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新兴技术的发展也促使水资源的管理方式从粗放式向精细
               化、科学化、智能化发展。
                   为此,本文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重大需求
               为导向,梳理出大面积农业灌溉、湿地修复与保护、河流河口污染治理和城市多水源供水等四方面
               的关键科学难题,重点阐述和剖析其研究进展及热点,探究未来松辽流域水资源综合调控的战略举
               措及四大难题的解决途径。



               2  松辽流域水资源综合调控的难点与重点

                   针对松辽流域大面积农业灌溉导致的地下水超采、湿地面积萎缩与功能退化、河流-河口水质污
               染与水功能退化、城市供用水矛盾突出等多元问题,剖析问题根源及应对措施,进而从“大面积农业
               灌溉”“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河流-河口污染治理”以及“城市多水源供水”四个主题出发,提炼松辽
               流域水资源综合调控的难点与重点。
               2.1  大面积农业灌溉         以往松辽流域大面积农业灌溉主要以开采地下水发展水田为主,以三江平原
               农业灌溉为例,其地下水和地表水灌溉比例为 4∶1,导致地下水开采严重,部分地区出现了地下水漏
               斗 [11] 。三江连通等江河湖库联通工程修建后,松辽流域地表水开发利用水平提升,有效置换地下
               水,在保障灌溉需求的同时涵养地下水源。然而,如果地下水置换过多,有可能引起地下水位抬升
               过度,引起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                   [17] 。此外,农田退水含有大量的氮、磷和有机物,其与地下
               水的相互作用将引发水质问题。因此,明晰自然及人为因素(江河湖库连通工程、地下水开采等)变
               化对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关系的影响机制,合理测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可利用量是大面积农业灌溉
               首要关注的难点与重点;另一方面,当前农业灌溉对作物需水过程阐释不清,且缺乏土壤墒情的快
               速诊断技术,导致作物灌溉制度适应性不足,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18-20] ,如何进行作物需水的精细化
               预测,优化作物灌溉制度,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合调控提供依据,是大面积农业灌溉面临的另一
               个难点。
               2.2  湿地生态系统修复           大面积农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导致松辽流域湿地面积
               萎缩、生态功能退化,合理进行湿地补水是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湿地生物种类繁杂,生
               态服务功能多样,不同物种有各自的生长、生活周期,不同物种的生理生态状况所受控的湿地环境
               因子种类不同,影响关系及敏感程度亦不同                    [21-22] 。因此,如何从多时空尺度出发,从多角度挖掘不同
               水文情势(流量、流速、水位)、水温、水质(常规指标、氮、磷等)对生态特征指标(类别、生物量、
               株高、密度、盖度等)的影响关系,揭示不同物种的生态特征对其关键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进而量
               化湿地生态系统分区域、分时段的精细水量需求,是湿地修复与保护首要关注的难点与重点。另
               外,江河湖库连通条件下,湿地已形成了常规水资源、洪水资源、农田退水及水库蓄水共同补给的
               多水源供水格局。在多水源补水过程中,各水源水量、水质、补给时机及点位(面)均不同,如农田
               退水影响氮、磷的输入及分布规律,工程补水的点位及水量会改变系统的水文、水动力过程;不同
               水源对生态系统水文、水动力、水质的作用机制存在时空差异,进而影响生态响应                                       [23-24] 。当多水源综
               合利用时,该影响存在着时空叠加效应,更加剧了系统内部关键因子变化的复杂性。因此,如何耦
               合考虑上述水文、水动力、水质、生态过程,全面刻画补水水源及多水源耦合利用对关键环境因子
               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揭示湿地生态响应,从而为湿地多水源调控提供依据,是湿地修复与
               保护的又一难点。

                 — 1380  —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