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11期
P. 41
文研究。在不同围压相同循环偏应力的作用下,其累积孔压也符合阶段性增长的规律特点,累积孔
压在各阶段的持续时间几乎是一致的,且发生破坏所需的循环振次也差别不大,但由于初始固结围
压对试样的约束能力不同,仅使得累积孔压稳定值存在差异。这说明在高应力条件下,围压对试样
的累积孔压的影响远远小于循环幅值的影响,基于这点,本文仅考虑对σ 为 2 MPa 的累积孔压曲线
3
进行拟合分析。由图 6 可知,在循环偏应力作用下,试样均会发生破坏(试样发生破坏的振动次数均
不超过 300 次),其破坏的曲线形态与马维嘉等 [22] 的曲线破坏形态一致,均呈反“L”型破坏,且随着循
环偏应力幅值的增加,试样发生破坏所需振次逐渐减小。对于不同围压相同循环偏应力的作用而
言,随着围压的增大,能有效延缓试样发生破坏,但这种约束作用远远小于循环偏应力幅值的影响。
3.2 循环球-偏应力耦合作用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知,球应力的循环作用不是引
起试样发生破坏的主要原因,偏应力的循环作用才是引起试样发生破坏的原因。为分析高应力条件
下循环球应力与循环偏应力的耦合作用,本组试样在等压条件下充分固结,固结完成后按上述试验
方案同时施加一定幅值的循环球应力与循环偏应力。
如图 7 所示,分别将同等循环幅值的仅受循环偏应力影响与在循环球-偏应力耦合影响下的累积
孔压、累积塑性应变曲线进行对比。对比发现,两者的累积孔压、累积塑性应变曲线发展模式十分
类似,仅在发生破坏所需振次上有明显的差别。结合 3.1 节内容可知,单纯循环球应力作用下的累积
孔压往往需要经过上千次的振动才有明显的累积;可见,循环球-偏应力作用并不是单纯循环球应力
与单纯循环偏应力影响下的简单叠加,而是存在着某种耦合作用,与单纯循环偏应力相比,这种耦
合作用会抑制累积孔压和累积塑性应变的发展,这一研究结果与谷川等 [10] 对饱和软黏土研究得出的
结论一致。究其原因,这是由于球应力会使土体受到各项等值的应力,在微观层面上,球应力会促
使土颗粒间排列的愈加紧密,最终强化土体的强度。随着循环幅值的增加,这种抑制作用会明显提
高,循环幅值为 0.30、0.45、0.60、0.75 MPa 时,循环球-偏应力耦合对孔压延缓程度分别为 17%、
54%、58%、64%,可见循环球-偏应力的耦合作用是通过影响孔压来间接影响有效应力最终来延缓
其变形,其耦合的具体作用机制在第 5 节详细阐述。但这个过程不会影响到累积塑性应变曲线形态的
变化,其累积塑性应变也大致呈反“L”型增长。
在相同循环偏应力不同循环球应力的情况下,随着循环球应力幅值的增大,累积孔压变化的速
度越剧烈,试样发生破坏的速度也会随之加快(见图 8),循环球应力亦会促进变形的发展。其累积塑
性应变曲线均呈反“L”型增长,与试样仅受循环偏应力作用下的应变曲线的发展模式基本一致。
4 累积孔压耦合经验增长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4.1 模型的建立 对于砂土的孔隙水压力发展规律而言,大量的学者广泛应用 Seed [23] 模型来描述,
其表达式为:
1
u 2 æ N ö θ
= arcsinç ÷ (5)
σ 3 π è N L ø
式中:σ 为固结围压;N 为振次;N 破坏所需要的振次;θ为试验参数,其值取决于土的种类和试验
3 L
条件。但在高围压条件下,Seed 等提出的孔压模型并不适用。其原因有二,其一:Seed 模型仅适合
描述单一发展阶段的累积孔压增长模型,对于多阶段的累积孔压增长的描述不太理想;其二:利用
振次比作为自变量来研究累积孔压,不能很好的反映累积孔压曲线间的差别。孔压的累积和消散是
发生破坏和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合理的累积孔压经验增长模型是研究孔压发展规律的重
要手段,本文利用振次 N 作为自变量能充分反映在整个循环过程中的累积孔压发展的规律。对于单
纯循环偏应力作用下累积孔压增长曲线,其规律符合杨春和等 [17] 描述尾矿粉土孔压引入的 BiDoseRe⁃
sp 函数:
— 12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