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11期
P. 9
表 2 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
排流量/(ml/min)
排水措施 误差/%
试验 理论
浅暗管 26.8 25.7 -4.1
浅暗管(中) 35.0 34.26 -2.1
浅暗管(深) 43.6 42.8 -1.8
中暗管 30.0 29.55 -1.5
深暗管 31.8 33.7 6.04
注:浅暗管(中)、浅暗管(深)分别指虹吸出口为中埋、深埋的浅埋暗管。
0.608,浅暗管渗流阻抗系数比中暗管和深暗管分别减小 16%和 27%,可以看出,浅暗管通过虹吸作
用降低到中埋和深埋出口时,分别比相同排水出流条件的中埋管和深埋管排水流量还要大,流量增
大的原因主要是浅埋管的渗流阻抗系数比中埋管和深埋管要小。由此表明,在不加重浅埋暗管成本
负担的基础上,利用虹吸原理能显著提高暗管排水能力。
3.4 积水层深度变化对虹吸排水增流效果的影响 以安徽蚌埠试验站实际土壤质地条件为例 ,采
[4]
用理论公式计算积水层深度变化对虹吸排水增流效果。土壤渗透系数为 0.8 m/d,不透水层深度为
10 m,浅暗管埋深为 0.6 m,相当于汛期玉米作物幼苗耐渍水深,通过虹吸作用的浅暗管出流降深达
到 1.1 m,用“浅暗管(深)”表示,暗管直径为 0.08 m,暗管间距为 20 m,图 3 为随积水层深度变化的
浅暗管和浅暗管(深)单长排水流量及排水流量增加百分比。
图 3 有无虹吸的排水流量及虹吸增流效果随积水层深度的变化
从图 3 可以看出,随积水层深度的增加,浅暗管和浅暗管(深)排水流量绝对值均呈线性增长,两
者直线斜率相等,即相同积水深变化条件下流量增加值相同,且相同积水层深度下浅暗管(深)始终
3
比浅暗管排水流量大 0.74 m /d,该值不随积水层深浅而改变;而浅暗管(深)与浅暗管相比,流量增
加百分比则随积水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可见,当积水层深度减小时,浅暗管(深)的排流量减小,但
增流效果百分比在增大。
3.5 讨论 非汛期或降雨强度不大的排水时期,采用控制排水技术已经被广泛认可和应用 [16] ,而在
雨季或强降雨排水时期,则需加大调控深度,人为降低地下水位,加快地表水的排除,及时将高地
下水位降到作物耐渍深度。浅埋和深埋暗管相间布设形式具有其优越的排水性能,浅埋暗管可以利
用其更接近地表积水和渗径短的特点,增大积水入渗速度 [11] ,从而辅助明沟加快地表积水消退过
程,待地表积水消退后,控制前期的地下水位下降,深埋暗管则主要控制后期的地下水位下降。为
增强浅埋暗管排水能力,借鉴控制排水双向调控的思路,利用虹吸原理将浅埋暗管出水口高程降低
达到一定深度,理论和试验表明,采用此种方法可以显著提升浅埋暗管排水能力。实际应用时,浅
埋暗管埋深可以选取当地汛期作物耐渍深度的最小值,而深埋暗管进一步控制排水后期的地下水位
下降。浅埋暗管和虹吸管的出口可以入末级排水农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暗管和虹吸管出口也可
直接排入斗沟并接近斗沟的沟底高程,从而最大限度的增大作用水头和提高排水能力。
汛期降雨集中,是除涝关键时期,明沟承担排水任务较重,既排泄地表径流也接纳地下排水
— 12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