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2022年第53卷第1期
P. 128
表 1 x=65m 处地下水位动态监测数据(2009.7.11—2009.7.12)与整理
t/h h(x,t)m φ(x,t)×10 /(m·h ) ∂φ(x,t)∂t×10 /(m·h )
-2
-4
-2
-1
/
/
6 27.617 1.901 0.00
12 27.728 1.853 -0.804
18 27.834 1.769 -1.399
19 27.852 1.754 -1.499
20 27.869 1.739 -1.503
21 27.887 1.724 -1.500
27 27.985 1.637 -1.456
33 28.078 1.557 -1.333
39 28.167 1.485 -1.194
45 28.253 1.421 -1.064
备注 初始潜水位为 27.503m,附近地面高程 30.66m
28.4
-0.1
(m · h -2 ) -0.4 t g=19.5h ∂φ/∂t 28.2 (x,t)m /
28.0
-0.7
∂φ/∂t×10 -4 / -1.0 h(x,t) 27.8 潜水位 h
27.6
-1.3
-1.6 27.4
6 18 30 42
t/h
图 5 拐点法求 t g的过程
2
(见图 6)。由此,含水层参数 a 可取为 850 m /d,这同拐点法的计算结果仅相差 1.73%。
理论曲线族绘制过程中,可根据实际计算精度要求对理论曲线进行加密,从而提高配线法求解
导压系数的精度。
(3)参数反演结果的合理性分析。通过数值法验证了模型解析解式(12)的可靠性,因此可将上述
计算得到的导压系数 a 的值代入式(12),计算 x=65 m 处不同时刻的潜水位,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
如图 7 所示。
28.4
实测值
1.84 0.95 28.2 a=865 时的解析解
(m · h -1 ) 1.64 (x,t)m / 28.0 a=850 时的解析解
初始水位
×10 -2 / φ(x,t) 0.85 (z) erf 潜水位 h 27.8
a=600
(x,t) 1.44 a=600 0.75 27.6
a=1000
a=1200
φ
1.24 0.65 27.4
6 18 30 42 6 18 30 42
t/h t/h
图 6 配线法求 a 的过程 图 7 x=65m 处潜水位解析解与实测值对比结果
对比分析,当 a=865 m /d 和 a=850 m /d 时,x=65 m 处潜水位的解析解与实测值都非常接近,表明
2
2
拐点法和配线法求算导压系数 a 的方法是合理、可靠的。
5 结论
在类似淮北平原沿淮潜水位埋深较浅的区域,沟渠附近的地下水水位变动,不仅与灌溉回归、
降水入渗补给、潜水蒸发等垂向水量交换作用有关,而且受沟渠等排水工程影响明显。在研究垂向
—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