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2022年第53卷第1期
P. 77

密度结果相比仍偏小。标准的光源和监测环境在
               野外环境下不可能达成,难以与高效数字化监测
               流程相结合,而采用顶帽变换算法可以补偿不均
               匀的背景亮度,使图像背景亮度均衡化,分割结
               果与原始冰凌图像(图 4(a))情况一致。
                   从原始灰度图像三维图(图 4(b))中可以得到
               图中边界区域参差不齐,并且从经过开运算得到
               的背景灰度三维图(图 4(c))中可以得到河道中心
               区域灰度值高于河道两侧,河道左上角区域相对
               于周边区域灰度值略大,这是由于光照不均匀导
               致背景灰度不均匀。由于原始冰凌图像背景中河                                       图 3  三种方法冰凌分布密度对比
               道中间区域和河道左上角区域灰度值较高,在通
               过 OTSU 算法选定阈值后,由于阈值选取过高,导致河道两侧冰凌和灰度值较小的薄冰、碎冰被错误
               的分割为河水,即河水面积扩大,冰凌分布密度偏小,与实际情况不符。对原始冰凌图像采用顶帽
               算法后,补偿灰度值不均匀的背景,从经过顶帽变换处理后的灰度三维图(图 4(d))中可以看出,图
               像亮度均衡化,冰凌与河水成功分割。通过人为选取确定冰凌分布密度为 46.23%,对比顶帽变换处
               理前后,冰凌分布密度误差由 9.00%减小至 0.97%,因此顶帽算法与 OTSU 算法相结合,能够解决图
               像亮度不均衡导致计算结果误差过大的问题。

















                               (a) 原始冰凌图像                               (b) 原始灰度图像三维图
















                        (c) 经过开运算处理后的背景灰度三维图                        (d) 经过顶帽变换处理后的灰度三维图
                                                    图 4  冰凌图像处理过程

               4.2  OTSU 和迭代算法对比分析            阈值分割主要由四种方法:人工选择法、直方图技术法、OTSU 算
               法和迭代法。人工选择法            [37] 是通过肉眼识别判断阈值,并反复代入阈值,比较图像分割效果,缩小
               阈值选取区间,直至最终确定阈值,操作简单但效率低,且缺乏客观性,受到野外环境的影响,图
               像总体亮度也会随时间改变而改变,不适合批量处理所有冰凌图像;直方图技术法                                        [38] 适用于处理目
               标与背景灰度对比大的图像,即具有典型双峰直方图特征,通过人为选择两处波峰之间波谷的灰度


                — 72   —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