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2022年第53卷第4期
P. 49

粒排列紧密,对干湿循环作用的抵抗能力较强,因此,为了使试验土体在干湿循环过程中充分劣
               化,本试验分别对 3 种工况下的原状黄土试样进行 12 次干湿循环,并在第 1、3、6、9、12 次循环后
               进行三轴压缩和扫描电镜试验。
                  (2)三轴剪切试验。研究通过 GDS 静态三轴仪进行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采用应变控制,根据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2019),剪切速率设为 0.08 mm/min。分别对不同工况和干湿循环次数下
               的原状黄土试样重复进行 3次剪切试验,用以确定不同循环条件下黄土的抗剪强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
               测试含水率为各工况的干湿循环下限含水率,即工况 1和工况 2为 10%,工况 3为 18%。受开挖卸荷作用
               影响,深埋黄土隧道围岩压力一般在 100 ~ 500 kPa左右,本次试验围压σ 分别取 100、200、300 kPa。
                                                                               3
                  (3)扫描电镜试验。采用 JSM-6460LV 型低高真空数字化电子显微镜进行扫描电镜试验,基于不
               同工况和干湿循环次数下原状黄土的微观图像,直观观测土颗粒与孔隙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定性分
               析黄土微观结构的演化规律,通过 ipp 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定量获取黄土微观结构参数。为确保清晰观
               测到黄土颗粒和孔隙的微观结构,试验中微观图像的放大倍数取为 1000 倍。孔隙面积比 F 为孔隙总
               面积 A 和图像总面积 A 的比值,用于衡量黄土中的孔隙含量,孔隙面积比越大则孔隙含量越高;孔
                    V
                                   0
               隙分形维数 D 可以反映黄土中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分形维数越大则孔隙分布越复杂,孔隙集中度
               越高,计算公式见下。
                                                          F = A V  A  0                                (1)
                                                       D = 2(lgL - C  ) lgA                            (2)

               式中:F 为孔隙面积比;D 为孔隙分形维数; A 为孔隙总面积;A 为图像总面积;L 为孔隙等效周
                                                           V
                                                                            0
               长;A 为单个孔隙面积;C 为常数。A 、A 、L 和 A 可由图像处理直接得到。
                                                V
                                                    0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1)宏观和微观土性参数定量分析。不同干湿循环工况下原状黄土峰值偏应力随循环次数的
               变化曲线如图 1 所示。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原状黄土试样的峰值偏应力持续降低,同一工
               况不同围压下,峰值偏应力变化曲线整体相似(图 1(a))。工况 2 条件下,原状黄土峰值偏应力衰
               减量最大且速度最快,特别是循环 3 次后,工况 2 峰值偏应力衰减量远大于其他工况,工况 3 和
               工况 1 条件下黄土峰值偏应力变化量除第 3 次循环时偏差较大外,其他循环整体变化量较为接近
              (图 1(b))。


                  1200
                                                                        0
                  1050                                σ 3=100kPa,工况 1  -50
                  峰值偏应力 q/kPa  900                    σ 3=100kPa,工况 2  峰值偏应力变化量Δq/kPa  -100  σ 3=100kPa,工况 1
                                                      σ 3=100kPa,工况 3
                                                      σ 3=200kPa,工况 1
                                                      σ 3=200kPa,工况 2
                   750
                                                      σ 3=200kPa,工况 3
                                                                             σ 3=100kPa,工况 2
                                                      σ 3=300kPa,工况 1
                                                      σ 3=300kPa,工况 2
                                                                             σ 3=100kPa,工况 3
                                                                     -150
                                                      σ 3=300kPa,工况 3
                                                                             σ 3=200kPa,工况 1
                   600
                                                                             σ 3=200kPa,工况 3
                                                                             σ 3=300kPa,工况 1
                   450                                               -200    σ 3=200kPa,工况 2
                                                                             σ 3=300kPa,工况 2
                                                                             σ 3=300kPa,工况 3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干湿循环次数 N(次)                                       干湿循环次数 N(次)
                                 (a)峰值偏应力 q                                     (b)峰值偏应力变化量Δq
                                          图 1  原状黄土峰值偏应力与干湿循环次数的关系曲线
                   不同工况原状黄土宏观力学参数随干湿循环次数变化曲线如图 2 所示。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
               加,3 种工况下原状黄土试样的黏聚力均持续降低,工况 2 条件下黏聚力衰减最快且衰减值最大,12
               次循环后降低 48.9 kPa,衰减率达到 27.9%,工况 3 黏聚力衰减速度与衰减值低于工况 2,12 次循环
               后降低 24.6 kPa,衰减率 22.0%,工况 1 黏聚力衰减最慢且衰减值最小,降低 22.4 kPa,衰减率 12.1%
                                                                                               — 423  —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