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2022年第53卷第4期
P. 52
构性越强,则在结构破坏前黄土的抗剪强度就越强。
基于以上观点,本文将原状黄土的可稳性和可变性视为黄土宏观抗剪强度的贡献者,二者的乘
积决定了原状黄土抗剪强度的大小,可变性越大,则黄土抗剪强度中可变性的贡献比例就越大,
可稳性亦然。将黄土抗剪强 度 与 可 稳 性 的 比 值 定 义 为 黄 土 可 变 性 参 数 m, 用 以 反 映 黄 土 的 可 变
性,m 越大则可变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对于原状黄土抗剪强度,本文用三轴试验下原状黄土试
样的峰值偏应力 q 表示;对于黄土的可稳性,其来源于所有土粒间的结合力 [20] ,在宏观尺度下即
为黏聚力 c 和内摩擦角φ的综合反映,与c + tanφ 成正比,由于干湿循环过程中黄土内摩擦角φ变化幅
度很小(图 2(b)),因此本文用黏聚力 c 表示原状黄土的可稳性。则原状黄土的可变性参数 m 可由式
(3)表示:
q
m = (3)
c
式中:q 为原状黄土峰值偏应力;c 为原状黄土的黏聚力。
3.1.2 干湿循环条件下原状黄土可变性参数变化
5.0
规律 利用试验所获得的数据计算各工况下原状 工况 1
工况 2
黄土可变性参数 m,σ =100 kPa时可变性参数变化 工况 3 4.79 4.81
3 4.8
4.74
曲线如图 5 所示。由图可知,在干湿循环过程中,
原状黄土可变性参数 m 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其 4.6 4.56 4.59 4.56 4.56 4.54
中,工况 2 条件下 m 的增长速度最快,工况 3 次 可变性参数 m 4.44 4.55
之,工况 1 最慢。可以看出,对于原状老黄土而 4.4
言,干湿循环作用会增大可变性对黄土抗剪强度 4.28 4.27 4.29
4.22
的贡献比例;干湿循环作用的影响能力越强,则干 4.2
湿循环对黄土可变性的增大效果越显著;土体可变 4.06
性大小取决于结构破坏时所造成的宏观强度损失 4.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1]
量 ,即为不稳定结构的承载能力,受测试含水率 干湿循环次数 N(次)
影响显著,虽然工况 3条件下黄土可变性的增长速 图 5 可变性参数的变化曲线
度快于工况 1,但由于其测试含水率远大于另外两
种工况,因此工况 3条件下土体可变性对黄土抗剪强度的贡献比例最低。另外,在 3种工况下,原状黄土
可变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均表现出了非单调性,这是由于黄土内部结构的破坏和新结构的产生所导致的。
3.2 原状黄土可变性参数与孔隙特征参数关系研究
3.2.1 原状老黄土孔隙特征参数 黄土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力受孔隙含量及分布情况影响显著 [22] ,
孔隙结构的发育程度越高,则黄土颗粒排列越松散,架空排列结构越多,结构承载能力越弱。而对
于黄土的可变性,其反映的是黄土内部结构的承载能力。因此可以看出,原状黄土的可变性与孔隙
结构特征是存在联系的。
在黄土的微观结构参数中,孔隙面积比 F 可用于衡量黄土中的孔隙含量,孔隙分形维数 D 可以反
映黄土中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本次研究将孔隙面积比 F 与孔隙分形维数 D 的乘积F·D 定义为孔隙
特征参数 K,孔隙特征参数 K 越大,则表示黄土微观孔隙结构发育程度越高,颗粒的排列结构越不稳
定,如下式所示。
K = F ⋅ D (4)
利用试验所获得的数据计算不同工况下的孔隙特征参数 K,绘制曲线如图 6 所示,在干湿循环过程
中,原状黄土的孔隙特征参数在 3 种工况下均单调增长,其中工况 2 条件下孔隙特征参数增长速率最
快,工况 3 次之,工况 1 最慢。可以看出,对于原状老黄土而言,干湿循环影响能力和干湿循环次数的
增长均会导致土体内部孔隙结构发育,结构稳定性降低。同时,3 种工况下孔隙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和
大小关系与黄土孔隙含量(图 3(a))一致,说明孔隙特征参数 K 可以正确反映黄土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3.2.2 原状黄土可变性参数随孔隙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 为研究原状黄土可变性参数与孔隙特征
— 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