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2022年第53卷第4期
P. 7
(a) 逆层坡 (b) 平层坡 (c) 顺层坡 (d) 斜层坡
图 4 岩质库岸典型易滑地质结构
上硬下弱的二元易滑地质结构,导致岸坡易发生滑移或倾倒破坏。对西南扬子地台区这类碳酸盐岩
地层的研究表明,在高陡岸坡中常发育数组优势陡倾节理,构成了塔柱状易滑地质结构,在过高的
自重荷载叠加下,底部岩体损伤劣化带向上扩展,形成底座溃屈失稳的成灾模式 [16-17] 。调查表明,三
峡库区高陡峡谷区多处平层岸坡已呈现明显的基座劣化特征,因此该成灾模式将作为本文的研究重
点。
在三峡工程蓄水运行环境下,高陡库岸危岩失稳破坏所引发的涌浪复合型灾害,将严重威胁长
江航运和库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8-19] 。例如,2008 年 11 月巫峡段龚家方滑坡 [20-21] 和 2015 年 6 月支
流大宁河出口与巫峡交汇处的红岩子滑坡 [22] 发生之后激发的涌浪高达 6 ~ 13 m,对灾害发生处的上下
游 5 km 范围内的航道和库岸造成了危害。据初步研究,若在库区峡谷段,高陡岸坡失稳入江引发的
[23]
涌浪灾害更为严重,例如,箭穿洞危岩一旦失稳入江,产生的涌浪最高可达 47.1 m 。本文对箭穿
洞高陡危岩裂缝位移和基座压应力进行了长期监测,以揭示水位消落下危岩的变形演化趋势,其
中,基座压应力的监测设备布设于基座劣化带区域(图 1)。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可知 [24] ,由于高
陡岸坡的基座区域位于水库消落区,所涉及的动态力学环境包括了上覆岩体的持续自重荷载以及库
水位周期升降带来的水动力作用,构成了多因素协同作用的演化过程,反映为渐进式累积变形以及
非线性的加速演化(图 5)。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监测环境较差,室外条件下监测设备存在短时间内的
80 180
裂缝 1 裂缝 2 裂缝 3 库水位
175
60
170
40 165
位移/mm 20 160 库水位/m
0 155
150
145
-20
140
2012-11-8 2013-11-8 2014-11-8 2015-11-8 2016-11-8 2017-11-8 2018-11-8
时间
(a) 边界裂缝位移监测曲线
175
8
库水位/m 165 6 4 基座压应力/MPa
155
2
145 0
2014-03-13 2014-12-13 2015-09-13 2016-06-13 2017-03-13 2017-12-13 2018-09-13
时间
(b) 基座压应力监测曲线
图 5 箭穿洞危岩裂缝位移和基座压应力监测曲线
— 3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