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2022年第53卷第4期
P. 10

d
               态);D (n - 1 )为第 n-1 次水位周期涨落后危岩体基座的有效损伤变量;ε ( ) n 为第 n 次水位周期涨落
                     E
                                                                                  1
                                                                            d
               后危岩体基座的有效应力所对应的有效应变(此时为干燥状态);E 为第 n 次水位周期涨落后危岩体
                                                                            n
               基座的弹性模量(此时为干燥状态)。
                   根据第 2 节的分析,三峡库区高陡岸坡水平岩层具有上硬下弱的二元易滑地质结构特征,同时,
               在三峡水库水位周期性涨落下,底部软层岩体逐渐损伤劣化,并导致加速失稳,因此,通过上述损
               伤本构模型,可以建立高陡岸坡底部劣化溃曲失稳定量评价方法                              [16,24] ,即:
                                                              σ ( ) n
                                                                c
                                                          F =  σ ( ) n                                 (7)
                                                           s
                                                               E
               式中:F 为高陡岸坡危岩体溃屈失稳稳定系数;σ ( ) n 为第n次水位周期涨落后劣化带的峰值应力;
                                                              c
                       s
               σ ( ) n 为第n次水位周期涨落后劣化带的有效应力,参见式(6)。
                E
               4  实例分析-箭穿洞高陡岸坡的稳定性与防治


                   箭穿洞危岩位于巫峡段长江左岸的神女峰西,分布高程为 155~305 m,体积约 35.75 万 m(图
                                                                                                       3
               1)。在构造上为神女峰背斜轴部~南东翼的转折段,轴部岩层产状为 255°~265°∠5°~7°,南东翼岩
               层倾向为 150°~160°,倾角 10°~24°。危岩体上部由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第四段(T d)中~厚层状的泥
                                                                                          4
                                                                                        1
               质灰岩、灰岩构成,层厚约 115 m,危岩体基座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第三段(T d)灰白色的泥质条带
                                                                                        3
                                                                                      1
               状灰岩,泥质条带厚度为 1~15 mm,呈薄层~中厚层状,岩体较破碎,层厚约 10 m。
                   根据箭穿洞危岩的长期监测数据可知(图 5),其基座压应力及边界裂缝随着库水位升降而持续增
               加,且位于劣化带区域的基座岩体是推进箭穿洞危岩失稳破坏的关键。结合箭穿洞危岩典型剖面,
               可以概化箭穿洞危岩基座岩体力学模型(图 9)。本文开展干湿循环试验所取试样为箭穿洞危岩基座区
               域的泥质条带灰岩。

                                     260°
                         喜陵江组第一段                320
                         大冶组第四段       裂缝 3
                         大治组第三段                 280                   上覆岩体
                         灰岩                                   概化       自重     抽象         轴向压力
                         白云岩                    240  高程/m                       库水位波动            库水位波动
                         泥质条带灰岩
                                                200                                    基座损伤区域
                        175m 水位
                                                            库水位波动             库水位波动
                   145m 水位    平硐                160
                                                  基座损伤区域            基座损伤区域
                                        压力传感器
                                                120
                         200  160  120  80  40  0
                               水平距离/m
                                          图 9  箭穿洞危岩典型剖面及基座损伤劣化概化模型
                   本文所采用的干湿循环试验方法如下:首先将试样(标准试样 100 mm´50 mm)垂直放置在容器
               中,将水添加至试样 1/4 高度,之后每隔 2 h,将水位高度增加试样 1/4 高度,直至样品被完全淹
               没,浸没 48 h 后,取出试样放入烘箱烘干 48 h,保证干燥后试样含水率小于 0.1%。对试样进行 5、

               15、20 和 30 次干湿循环后,采用单轴压缩及三轴压缩试验得到基座岩体试样的力学参数,如表 1
               所示。
               4.1  箭穿洞危岩静力学稳定性判定                按照常规静力学判定方法,箭穿洞危岩具有倾倒或滑移破坏的
               趋势。因此,本文依据相关规范对箭穿洞危岩进行了倾倒和滑移稳定性评价(图 10),并按照规范折
               减岩体的力学参数(表 2 和表 3)。所采用的基本公式为:






                 — 384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