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2022年第53卷第8期
P. 21
v= A?(1 + Ce ) + B (5)
D 1 θ a
r 1
为气温。A + B为冰- 气-
式中:v为雷达波速,其中用 v和 v分别代表粒状冰和柱状冰的雷达波速;θ a
r rg rc
泥沙三相黄河冰的雷达波速,B为纯水- 泥沙二相黄河水的雷达波速,A,B由理论指导,通过统计优
化所得;C 为调节系数,D 为曲线逻辑增长率,它们均由实测数据统计所得。选择式(5)的目的就是
1
1
为了涵盖黄河冻结平封冰、立封冰、冰花冰和未完全冻结的冰花、冰塞冰坝中破碎冰块,同时保证雷
达波速遵循物理基础,见图 6(b)。具体气温与含未冻水粒状冰、柱状冰的雷达波速统计结果由图 7
给出。
图 6 选择统计式(5)的物理和数学基础
图 7 粒状冰与柱状冰升温与降温过程中雷达波速随气温变化拟合曲线
由于未冻水含量低,雷达波速大,图 7中相同温度下升温过程的雷达波速(虚线)大于降温过程的
(实线),与文献[36]报道的升温和降温过程中冻土内未冻水含量与温度的关系相符。
根据冰热力学理论,冰内未冻水含量是气温和冰厚联合作用的结果。用气温和雷达探测冰厚修正
雷达波速,似乎不符合理论,但事实上冰厚热力学变化在 mm?h量级,只要是冻结的冰,均可以用前
一次冰厚修正当次雷达波速,这在测试技术和数学计算上都能实现。因此根据文献介绍的未冻水含量
与介电系数采用 Topp的三次方模型、Roth的三次方模型、Herkelrath的二分之一次方模型和多项式模
型 [28,30,32] ,温度和介电常数采用多项式模型 [29,39] ,本文将式(5)中的系数项 C 和 D 按冰厚的三次方
1
1
作为修正方案,因此式( 6)和式(5)在数学上是统一的。也就是只考虑气温影响时,系数 C 和 D 不等
1 1
于 0,系数 C、C、C 和 D、D、D 均高于 0,即为常系数问题;如果在气温的基础上增加厚度修
2 3 4 2 3 4
正,则系数 C、C、C、C 和 D、D、D、D 均不等于 0,即为函数问题。系数的小数点位数,在
1 2 3 4 1 2 3 4
保证雷达波速保留 4位小数的前提下决定。
8
— 9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