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2022年第53卷第8期
P. 98

速公式和压力增量公式,采用特征线法计算得到了浆体水锤的混合物波速和瞬态压力,计算结果与实
              验数据吻合程度较高。这一方法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运用                                [12 - 14] ,成为最主流的浆体水锤数值
              计算方法。此外,周云龙等             [15] 基于 CFD(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动网格方法探究阀门关闭时间对浆体水
              锤压力增量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最大压力增量随着关阀时间的延长而减小,这与清水间接水锤的规
              律一致。李艳等        [16] 基于 AMESim软件探究粗颗粒均质流垂直管道浆体水锤特性,得出了随着管道长度
              的增加、管道直径的增加、颗粒浓度的减小,垂直管路浆体水锤最大压力增量减少的结论。尽管浆体
              水锤与含沙水锤的原理一致,但含沙水(多为低浓度非均质流)与浆体(多为高浓度均质流)的流动特
              性存在明显差异;且已有研究表明,非均质流的压力波速高于均质流,且随着固相浓度的增加差值逐
              渐增大   [8] 。因此,含沙水锤的数学描述不能直接套用浆体水锤的计算模型,应当结合含沙水的管道流
              动特性与非均质流水锤压力波速公式进行研究。
                  目前,针对管路的清水水锤计算和浆体水锤计算大多采用特征线法。本文基于费祥俊阻力模型和
              浆体水锤波速公式,推导了非均质流含沙水锤特征线方程;同样采用特征线法求解了 RPV系统的关
              阀水锤压力,探究了含沙量、颗粒直径与初始流速对含沙水锤压力的影响,总结了一般性规律。研究
              结论可为含沙流域长距离供水管路水锤计算与防护设计提供参考,指导工程实践。

              2 含沙水流动特性与含沙水锤求解


              2.1 含沙水流动特性 相较于含沙水流型、流态及速度分布等流动特性,管路水头损失对于水锤过程
              的影响较大。在计算含沙水管路的水头损失之前,仍需对本文界定的含沙水类型做出一定的假设:
                  ( 1)假设不同固相浓度的含沙水均为非均质流,忽略颗粒沉积对管道沿程阻力系数的影响。
                  (2)假设不同固相浓度的含沙水均为牛顿流体,忽略高含沙水悬移质对流动特性的影响。
                                                   、颗粒平均直径 d可以表征含沙水的固相浓度、密度和颗粒
                                                                    s
                  ( 3)假设含沙量 S、颗粒平均密度 ρ s
              直径,忽略颗粒形状(假设为球形颗粒)、颗粒级配、固相浓度及密度分布对含沙水流动特性的影响。
                  目前,基于经验或半经验理论,专家学者们提出了诸多的管路阻力模型和水头损失计算公式                                             [17] ,
              在此不做赘述。本文选用兼顾悬移质和推移质作用的费祥俊阻力模型                                 [18] ,其中非均质流含沙水管路水
              头损失 h的计算式为:
                      m
                                                           2
                                                                       -
                                                                           ω
                                                       α fv ρ m      ρ s ρ m 珚
                                                         0
                                            h = h+ h=      ·   + K μ s S  ·                             (1)
                                             m
                                                    s
                                                 0
                                                       2gD ρ L        ρ s ρ L  v
              式中:h为清水的水头损失;h为颗粒运动引起(以沉降为主)的附加水头损失;在清水项 h中,f为
                      0                   s                                                       0     0
              清水沿程阻力系数(在工程中常用管道糙率 n表示);g为重力加速度;D为管径;v为含沙水流速;
                                     为含沙水平均密度;α为考虑悬移质对紊流抑制作用的阻力影响系数,可以
              ρ L 为液相(水)的密度;ρ m
              基于下述表达式计算          [19] :
                                                                      ) 2                               (2)
                                                 α = 1 - 0.4lg μ r + 0.2(lg μ r
                                                                                              计算得出。
              式中 μ r 为混合物黏度与清水黏度的比值,可根据 Einstein稀悬液黏度公式 μ r                        = 1 + 2.5S? ρ s
                                                                       为摩擦系数,根据 Bagnold推移质输沙
                  在附加项 h中,K为综合系数通常取 11;S为含沙量;μ s
                            s
                                                                                 ω为固相颗粒的平均沉降速
              实验及后续研究成果          [20] ;μ s 的平均值可以取 0.9    [21] ;ρ s 为颗粒平均密度; 珚
              度。由于忽略颗粒形状、颗粒级配、固相浓度及密度分布的影响,本文采用含沙量 S、颗粒平均密度
                                                                                     ω
                、颗粒平均直径 d计算得到的沉降速度 ω来表征固相颗粒的平均沉降速度 珚 。对于球形颗粒而言,
              ρ s               s
              沉降速度 ω关于含沙水阻力系数 C 的表达式为:
                                              D
                                                       4    ρ s  -ρ L
                                                 ω=     gd (       ) ?C D                               (3)
                                                           s
                                                    槡          ρ L
                                                       3
                  由于阻力系数本身不易测得,前人基于大量的试验数据,构建了阻力系数 C 和颗粒雷诺数 Re的
                                                                                        D               d
                                                        的计算式为:
              关系图,其中颗粒雷诺数 Re关于液相黏度 μ L
                                        d
                                                                                                —  9 8 5 —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