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2022年第53卷第10期
P. 97
图 7 各气候类型区内气候和下垫面因子对实际蒸散发变化的贡献率
注:NS变量无显著相关性;在 P<0.05的水平上有显著相关性;在 P<0.01的水平有显著相关性。
各流域进行分类(低 n值区与高 n值区),并基于 Budyko - Fu框架分解法和水能分配法分别得出了不同
下垫面类型流域的蒸散发变化及其归因分析结果,如图 8所示。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大致如下:对此
1900—1950年和 1951—2008年两个时段,低 n值区(即持水能力较低的流域)的 34个流域中一半以上
的流域( 23个)实际蒸散发有所增加,其中湄公河上游流域的增加量最大,Δ E 达 103.3mm。相比而
T
言,实际蒸散发减少流域的 Δ E变化量较小。其中乌达河流域内实际蒸散发减少量最大。基于水能分
T
配法发现,有 21个低 n值流域的下垫面变化引起了流域实际蒸散发的增加(基于分解法的为 20个)、
21个流域的气候变化引起了流域实际蒸散量增加(基于分解法的为 19个)。就贡献率而言,大多数低
n值流域内的下垫面对实际蒸散发贡献更大,30个流域的下垫面因子对 E 的贡献率 C超过 50%,C
T L L
大于 80%的流域有 13个(分解法为 16)。气候因素对流域实际蒸散发变化的贡献率 C 大于 50%的流域
C
有 4个,分别为科雷马河、克拉马斯河、梅津河、普尔河。在 49个高 n值区(持水能力强的流域)内,
近 1?3的流域实际蒸散发有所增加,其中埃布罗河流域的实际蒸散发增加量最大,为 78.2mm。基于
水能分配法发现,有 32个高 n值流域(分解法为 31个)的下垫面变化引起了流域实际蒸散发增加、26
个流域(分解法为 27个)的气候变化引起了流域 E增加。从各因素对 Δ E的贡献率(C 、C)来看,有
T
T
L
C
25个高 n值流域的 C大于 50%,另外 24个流域的气候因子对流域实际蒸散发变化的贡献大于下垫面
L
因子。基于水能分配法,C大于 80%的流域有 13个(分解法为 10个)。
L
图 8 各下垫面类型区内气候(绿色柱)和下垫面(橙色柱)因子对实际蒸散发的影响情况,横坐标表示本研究采用的 83个流域,
上半部分图中黑点表示两个时期(1990—1950年和 1951—2008年)实际蒸散发的变化量 Δ E T
2
— 1 3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