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4 - 2022年第53卷第10期
P. 94
2
qq f + ff
0 1
0 1 0
f = (10)
b 2 2
q+ f
0 0
由此求得虚拟点( f,q)的坐标,可量化气候变化、下垫面变化对实际蒸散发 E 的贡献。如定义
b b T
所指,在一定气候条件(即恒定干燥指数)下,下垫面变化改变实际蒸散发,( f,q)所对应的 E 可
b
b
T,b
由 q与初始气候条件 P相乘得到:
0
b
E = qP = qP (11)
T,b b b b 0
E 被定义为由基准期到变化期,归因于下垫面贡献的实际蒸散发量。利用观测的基准期实际蒸
T,b
散发量 E ,可推算由下垫面变化引起的实际蒸散发变化量 Δ E ,见式(12)。基于水文循环仅由下
T,L
T,0
垫面、气候变化两个影响因素共同驱动的假设,认为除下垫面驱动部分( Δ E )外的蒸散发变化 ( Δ E -
T,L T
Δ E )都归因于气候变化,由此推导出气候变化引起的实际蒸散发变化量 ( Δ E ),见式(13)。
T,L
T,C
Δ E = E - E T,0 (12)
T,b
T,L
Δ E = E - E T,b (13)
T,C
T,1
2.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涵盖了 1900—2008年间全球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合计 83个
流域的年均径流量( R)、降水量(P),实际蒸散量(E)(由水量平衡方程 E = P - R推求),研究流域分
T T
布见图 3。为了厘清流域水文过程的时间演变规律,所涉及的数据被分为 1900—1950年、1951—2008
年两个时间序列。数据来源于 Jaramillo等 [23] 的研究,其中流域年均径流量(R)来源自德国联邦水文局
全球径流数据公开平台 https:??www.bafg.de?GRDC?EN?Home?homepage_node.html。根据 各流 域 干燥指
数 [24] 及相应分类标准,将全球 83个流域划分为 3类不同的气候区,其中湿润区 39个(如长江流域)、
半湿润区 22个(如易北河流域)、干旱与半干旱区 22个(如科罗拉多河流域)。同时,根据各流域基于
Budyko - Fu公式 [17] 计算出来的流域特征参数 n,参考周国逸等 [25] 和 Zhou等 [18] 指出 “n = 2 ” 可作为水
文响应敏感性的重要临界值,划分出 34个(如幼发拉底河流域)低 n值(n ≤2,即持水能力低的流域)、
49个(如密西西比河流域)高 n值(n>2,即持水能力强的流域)两类下垫面特征区。
图 3 研究流域分布图
通过计算各流域在 1900—1950年、1951—2008年两个时间段之间干燥指数、下垫面特征值的相
对变化率,结合全球分布图展示各流域气候及下垫面条件的变化趋势,如图 4所示。可见,流域干燥
指数(气候条件)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其中相当一部分流域的气候呈愈加干旱趋势。同
时,北美与欧洲北部的一些高纬度流域变得更加湿润。就下垫面特征参数而言,全球范围内有相当一
部分流域的 n值增加明显,且可能朝着植被条件更优、流域调蓄能力更强的方向变化,这可能与人类
活动尤其是当地生态修复治理有关。与此同时,有一些流域的下垫面特征参数出现了下降态势,如南
美洲的奥里诺科河流域。
— 1 2 2 —
3